早在中国业界预料之中的美国“双反”初裁结果终成事实。
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裁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称中国的进口光伏产品对美国光伏生产厂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胁”。
对此,接近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机电商会”)的相关权威人士表示,“此前机电商会牵头中国光伏业对美‘双反’调查作出了积极的抗辩,并提交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中国输美太阳能产品并未伤害美国光伏业。此次初裁结果意味着美方并未认真审查我方证据,亦没有意识到此举将严重损害包括美国平价太阳能电力联盟(CASE)在内的绝大多数美国光伏企业利益,甚至全球光伏业的利益”。
据了解,针对此次美国“双反”初裁结果,作为中国光伏业的全权代表,机电商会正在研究具体应对措施,并继此前“双反”立案时发布声明后,再度发布了“关于美国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双反案肯定性损害初裁的声明”。
某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初裁结果已成事实,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续调查,如果美方认为我方证据确凿,终止调查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此前,我国光伏业界采取的应对措施已是礼让三分,但如若美方一意孤行,‘双反’最终会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中国光伏企业联合应诉代理律师李磊介绍,从历史情况看,ITC在初裁中认定无产业损害并终止调查的情形非常少,不足10%。考虑到本案复杂的背景以及高度的公众关注度,中国应诉企业并未寄希望于ITC在初裁阶段就认定不存在产业损害。不过,与ITC不同的是,美国商务部将针对各个企业做出分别裁定。在美国商务部做出初裁后,反倾销、反补贴税将开始适用,进口商将在产品清关时被要求支付保证金或押金。
不论终裁结果如何,提前准备应对是目前所有中国光伏企业的头等大事。
英利宣传部负责人王志新介绍,“今年5月,英利就开始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度过行业难关”。
英利把光伏市场分为欧洲市场、美国和新兴市场、中国市场三大区域,并根据不同的市场分区制定更加针对性很强的销售策略。这种快速反应机制让英利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争取到大量的订单。受惠于此,今年三季度英利出货量增加20%。
在巩固欧洲传统市场基础上,英利加大对美国、中国、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开发,得益于国内市场的强势启动,今年先后完成青海乌兰和格尔木110兆瓦组件供应、锡铁山35兆瓦组件供应等,全年国内光伏组件销量预计将占到总出货量的20%以上,比去年增长近2倍。
除此以外,英利拥有光伏行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凭借其全产业链的垂直集成优势,公司具有明显的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