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将对中国的75家光伏企业设立“双反”阻碍,这则消息对于正在经受危机,步履蹒跚的中国光伏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也为光伏企业的未来走向又增添了几分猜测。
产能过剩,低价竞争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数以百亿元”的政府财政政策刺激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已形成包括高纯多晶硅制造、硅锭/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以及光伏系统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多数企业还只局限于光伏组件的生产,90%的产品以出口欧美为主,产量占到了全球的四成以上。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备受诟病,生产出的光伏产品出口到了国外,而严重的碳污染则留在了国内,中国光伏企业由此被人称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试验田。
天威新能源、无锡尚德、英利等大型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十足的成长,以出口为生是多数企业的共性,同时过度依赖出口的市场格局也为企业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隐患。国际市场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必将随时会影响到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从2010年开始,中国光伏企业的噩梦便开始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纷纷缩减发展新能源的补贴计划,光伏产品需求大幅度减少,欧美市场的出口日渐乏力,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光伏企业严重产能过剩。
据相关机构的数字统计,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组件产能将超过50GW,已经是今年需求的两倍。在供过于求的驱使下,很多生产商便自然而然地陷入了价格战,以低价换取订单变成了缓解危机的唯一方式。目前光伏供应组件的价格与2010年底时的价格相比降了35%左右,部分小企业随即面临着倒闭的危机,而规模较大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似乎也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