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与太阳能、风能资源作为清洁新能源,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启动、光伏并网定价措施的出台,风电与光伏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生物质发电似乎将从此阵营中“掉队”,发展速度远不及风电与光伏。
而于今年 7月19日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目标分解方案。其中,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基本确定,即未来5年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和1300万千瓦,从规划目标来看,生物质能“风头”盖过光伏。
现状不容乐观
生物质发电主要是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也可以将城市垃圾作为原料,采取直接燃烧或气化的发电方式,具有资源分布广、环境影响小、可以永续利用等特点。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出现,探寻新能源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发电行业对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于是生物质发电便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该方面工作,研究了样机并做了初步推广,产品还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一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当时经济环境的限制,谷壳气化发电技术很难在经济上取得较好收益,在很长一段时间上没有新的改进。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而利用谷壳气化发电的外部经济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批复了河北晋州、山东单县和江苏如东3个秸秆发电示范项目。而随后国家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纷纷投资,参与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建设运营。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将达到550万千瓦。
近些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10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其中建成30多个,总发电量40万千瓦/年。但是,与装机容量的扩充形成强烈反差,已建成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几乎全部亏损,达到持平的寥寥无几,发电的效益迟迟无法显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