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资本到拼技术
李强强:光伏产业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作为行内人,你感觉这个行业近些年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孙志安:这些年来光伏产业更多的是以资本运作为主,很多人认为只要砸设备、砸人才,就能有收益。这使得光伏产业出现了火热的局面。但是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整体上又显得有些冷清。所以,在当下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下,整个产业进入低毛利时代,是好事而非坏事。这样将促使一批低水平的企业退出,从而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
不过,我隐隐地感觉到,这个行业即将出现的技术革命很可能在电池领域。除了上游的硅料,电池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环节,这是一个突破点。现在国内电池总产能是40吉瓦,而全球今年的总需求量不超过20吉瓦,明显是供过于求,那么它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而硅片环节暂时不会出现太大的革命,因为它的投资比较大,完全重新翻牌,可能性比较小。
李强强:说到技术革命,此前凤凰光伏宣布利用多晶生产出一种类似于单晶的新产品准单晶,这会不会是一个过渡性产品?等单晶的成本降下来以后,它还会有优势吗?
孙志安:准单晶其实是用多晶铸锭的方式生产的单晶。单晶的转换率高,差不多在18%左右,多晶的转换率在16%,而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材料。准单晶最终的产品其转换率跟单晶差不多,一般在17.5%左右,但是多晶的成本低。所以中间的价值非常高,而且能耗也减少了。
因为单晶和多晶的用料基本上是相似的,它降多晶也会随着降,这个会对原来做多晶的企业产生影响,单晶的衰减要比多晶大。明年公司将跟一些大的企业合作推出新一代的准单晶产品,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力量逐渐让电站投资人接受这个产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公司在技术上的一个进步,这样产品成本就会变得很低,即便是用多晶的价格来卖准单晶产品,同样会有成本优势。
李强强:如今,在太阳能产业多种技术路径的当下,你觉得准单晶这个产品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吗?
孙志安:不是革命性的。很早就有人做这件事情了,它不是完全颠覆性的产品,彻底颠覆单晶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单晶还有它自己的市场。
只是我们认为不必用纯度这么高的硅来做太阳能电池。单晶对于硅料的纯度要求较高,是不是必须这么高?现在公司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准单晶硅片,其转换率可以和单晶相媲美。它是多晶的一个替代性产品,并使得原来的多晶水平更高,升级换代,但是单晶还是会有它的生命力。
分布式用电是趋势
李强强:目前,智能电网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当下光伏发电并网仍旧面临不少困难。你怎么看这两者的关系?
孙志安: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光伏发电在我国大面积应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不过,我们仍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光伏这样一个新行业更多的扶持,以及好的制度安排。例如补贴政策、电网接入等,扫清光伏电站应用的种种制度和技术障碍。
在德国、东欧等地,光伏发电能够满足电网额定的电压要求,并且不会影响电力运行。对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的并网,它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一定必须要有智能电网。
李强强:为什么?
孙志安:因为它本身不太影响电力的安全运行,它的功率很小,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按照我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分布式发电一定是今后的趋势。但这绝对不是在搞大而全——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对于土地是有要求的。另外,太阳能电站远距离的传输会有大量的损耗,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就近消耗。进行分布式的用电,一开始要让太阳能发电、风电来替代火电、核电,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现实的。
李强强:那你的意思是说太阳能、风能发电替代传统发电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志安:是的。太阳能还有一个问题,当前制造环节本身的能耗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完全替代,这个产业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太阳能更多的是要解决家庭或居民区用电,通过安装太阳能电站系统,既把居民的用电解决了,政府也会减少生产煤电,这样整个能源结构就会逐渐优化。因此,太阳能会改变人们的能源价值观。
单单依靠政府,一开始就上20兆瓦、50兆瓦的项目,特别是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太阳能电站仅仅是示范项目,并不能完全大规模推广。我个人的期望最终还是应让人们觉得太阳能离他们很近,而不仅仅是一种工业产品。例如在德国,太阳能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自家的屋顶就可以建电站,除了自用还可以销售给电网公司,德国人所秉持的能源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因此,我觉得太阳能光伏产业最终走到这一步,这个产业才有意义。所以,归根结底光伏行业贡献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孙志安
2009年4月创办凤凰光伏,并出任董事长。奉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招揽人才的三步走策略。仅用了两年,凤凰光伏资产就达到了15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