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莞宏威数码为例,这家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薄膜电池企业,公开宣称的转化率为9.5%。而在业内,一般的薄膜电池生产企业,其转化率大致为6%~8%。就算是全球最大薄膜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其平均转化率也只有11.7%。
“不论是在政策扶持上,还是技术研发上,薄膜都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业内分析认为,薄膜之所以重新得到国家层面的力挺,一方面是薄膜电池生产中的低成本;另一方面则是,由玻璃经过工艺处理而来的薄膜电池不仅污染较少,而且耗电低。
相关测算显示,生产1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需耗电3.5千瓦时,生产1瓦薄膜电池耗电则少得多。
转化率是光伏产业核心
晶硅电池与薄膜电池之争由来已久。在太阳能光伏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大阵营。其中,晶硅电池又分多晶硅和单晶硅。
两者的差异主要聚焦在成本、耗能和转化率上。在成本方面,晶硅电池的原料主要为硅材料,价格较贵,而且容易受到国际硅材料市场影响,波动较大。薄膜电池的原料主要为玻璃,成本较低,晶硅电池的成本大致比薄膜电池要高出30%以上。
在耗能方面,由于晶硅电池生产工艺复杂,尤其是在晶硅提纯中存在高能耗,而且污染较重。反之,薄膜电池工艺相对简单,全程几乎没有污染。
不过,在最为关键的转化率上,晶硅电池遥遥领先薄膜电池。晶硅电池转化率可达14%~16%,而薄膜电池的转化率只有6%~8%。
“转化率是光伏行业的核心,没有转化率何谈产业化?”上述东莞某太阳能光伏厂商负责人说。
正是在转化率上的天生缺陷,导致了薄膜电池的节节败退。
2010年8月,薄膜电池阵营发生“地震”,国内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宣布“反水”,停止其在上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计划,转向晶硅电池,引起行业极大震动。无锡尚德此举被认为是晶硅与薄膜竞争的“分水岭”,标志晶硅电池取得压倒性优势。薄膜电池随即陷入低潮。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事情就发生了新的变化。今年1月,为促进多晶硅行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制定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抬高多晶硅准入门槛。
也正是这一次,让晶硅和薄膜的走向再次扑朔迷离。
东莞光伏产业将是大受益者
“硅膜”之争中,东莞是薄膜电池的坚定支持者。
以宏威数码为代表,东莞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薄膜电池产业链。如,宏威数码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南玻和信义玻璃生产前端的玻璃材料。在电池产品安装和并网发电方面,易事特公司生产的光伏逆变器,大容量储电设备有新能源迈科公司的电池能解决。
“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像东莞这样发展薄膜光伏产业配套如此齐全的地方。”宏威数码执行主席范继良如此感叹。
产业链如此完整,让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受到广东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广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成功入选。
今年2月,《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提出东莞将打造“一基地四园区”的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布局,即整体打造东莞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并建设太阳能电站、屋顶发电工程等惠及市民的项目。
“若《规划》意见稿属实,将对东莞的薄膜光伏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欧阳秋桂分析认为,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不仅在广东省内领先,在全国也颇具影响,一旦薄膜太阳能被写进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对东莞光伏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