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一家光伏企业去年曾向银行成功申请到2亿元贷款,然而今年银行仅批了4000万元。“这还是因为我们信用好,现在其它光伏企业根本不可能贷到款。”这家光伏企业负责融资的董事说。不过,恶性循环,这家光伏企业还有4600万元应收账款在外。
自我救赎
邵宏政比喻说,过去光伏产业是伴随龙卷风,一群鸟飞过来,中间还有猪,猪能飞起来是龙卷风刮上去的。现在是风停了,鸟继续在天上飞,而猪则掉到地上就摔死了。
“想投资光伏的企业我都要问它,你的技术、资金在哪里。这不是几千万元、几亿元进来玩一把就可以的。”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认为,中国光伏行业已到了整合的时间点。一线企业过去订单执行不完时,还会找小企业进行OEM代工。而现在整个价格压低后,利润也低,且争抢客户中更得保证质量,不敢再交给小企业代工来做。
“好几百家企业,不可能家家都生存。新的行业一涌而入之后,肯定经历洗牌,剩下十几家企业生存。”王斯成说。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则做出更细致的预测:现在1000家光伏制造商,经过未来十年行业整合会缩减至30到50家,其中核心产品段的制造商大概只会有10家左右。
收购整合在所难免。专注于清洁技术投资的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赵文挺说道,大企业不会对同一链条上的小企业感兴趣。这些小企业要么死掉,要么被想要涉足光伏制造领域的国企兼并收购。
赵认为,国内光伏上网电价确定之后,很有可能沿袭风电的发展路径。国有企业从下游电站运营开始,再渗透到制造端,成为光伏制造业的主力。“如今单纯地在非上市的光伏企业中进行VC或PE的投资者,越来越少。”赵说。
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前段时间公开表示,低谷期对有准备的企业来说,恰恰是机遇。当行业暴利的时候,必然是拥挤的时候。优胜劣汰,剩下的才是精英。经过一轮洗牌后,行业的门槛被提高,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公司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强者恒强,弱者呢?
只有自救。2000年上市的海宁天通创办于1984年,主要业务为电子材料和高端装备。天通创始人潘广通早在2004年就曾做过光伏的调研,在他看来,当时光伏产业资金门槛高、市场容量小,于是没有上马光伏项目。随后几年,国内光伏制造业规模的越来越大,潘做光伏的念头越来越强烈。2009年底,他开始决定涉足光伏领域。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