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颁布半年之后,6月7日,工信部关于《多晶硅行业准入申请报告》通知出台,一时间,多晶硅知名企业股价随之大跌。作为太阳能光伏最重要的组件,晶硅的走向扑朔迷离。
众多券商纷纷解读,认为《多晶硅行业准入申请报告》的发布,意味着中国多晶硅行业的紧缩政策正式落定,唯有占光伏组件成本比重最高的多晶硅价格回归低位,中国才有意愿较大程度支持成本较高的光伏市场。
知情人士透露,工信部出台酝酿此文件已久
由于近年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迅速膨胀,处于行业上游的多晶硅价格加速上涨——2005年每公斤30美元,2008年最高价格已达到每公斤500美元。国内大批多晶硅生产企业大肆投资新建项目,从而导致政府在2009年警告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在这一背景下,工信部、发改委以及环保部在今年1月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须大于3000吨/年,并对资源条件和能耗等作出严格规定。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设备技术缺失、产品主要出口“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多晶硅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持续下行,国外补贴低迷,江浙一带众多中小光伏企业正在经历国外退货之痛;另一方面,全球最大太阳能制造商——美国First Solar,掉头转向光伏组件另一材料——薄膜电池的趋向明显,2010年,这家企业凭借薄膜电池一举跻身全球组件产业前三强。
光伏组件晶硅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向“硅”还是走向“膜”?
“淘汰晶硅的时代已经来了!”
“硅作为太阳能光伏主体的地位明显不可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甘子钊表示,中国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确实应该冷静考虑,“估计4到5年后,会有一些新的光伏原材料代替现有的原材料,届时这类替代性产品将会有更低的成本。所以创新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