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行业,似乎出现了触底现象。纵观占据新能源主要份额的几个领域,风电受困并网难题、光伏业出现了价格低谷,核电则因为日本核泄漏前途渺茫。我们关心的问题在于,这种触底是暂时的噩梦还是长期的痼疾?从盲目发展到骤然刹车,我们应该如何反思新能源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和“可再生能源”,这两个词的组合一度颇受海外资本市场青睐,如今却陷入了低迷的状态。
7月13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指数(SLR10)大跌3.53%。天合光能领跌,跌幅为8.45%;大全新能源、韩华新能源及晶科能源跌幅超5%。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近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新能源企业股价持续走低,与之相应,这些新能源股的PE估值也出现下跌,如今大多数在2~6倍区间徘徊,最低估值仅1.5倍。
曾经备受资本青睐的新能源企业,是否走到了尽头?
集体低迷
据i美股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13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系能源企业中,PE估值最高的是阿特斯太阳能,达8.35倍,中电光伏则以1.5倍排在最后。
国内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第一梯队”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的估值区间集中在4~6倍之间;更多的企业如赛维LDK(2.84倍)、晶澳太阳能(2.55倍)、大全新能源(2.06倍)等估值主要在2~3倍间徘徊。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美国上市的20家新能源企业中,光伏板块11家企业中,有10家目前PE低于6倍,比例高达90%。
在光伏企业之外,同样在美国上市的风电企业如明阳风电、生物柴油研发机构古杉集团、绿色电源系统提供商豪鹏集团等新能源概念股估值也主要集中在2~5倍区间。
PE估值走低意味着投资者收回成本的时间缩短,也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其盈利前景正在失去信心。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仅从数字表面看,这一轮的集体低迷与光伏行业陷入全球性低迷有直接关系。由于欧债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经济提速未达到预期,这两个最大的消费市场下半年景气仍不明朗,使得资本市场对于成本较高的新能源行业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