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近两月爆发对“中国概念股”的诚信质疑对海外投资者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甚至公司稍有一些变动都影响资本市场的判断。例如7月10日生效的天合光能公司的一系列人事调整 :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主席Mr. Peter Mak因个人追求辞去所任职务,同时宣布公司独立董事Mr. Jerome Corcoran接替Mr. Peter Mak审计委员会主席职务,该企业的股票在第二天就大跌8.45%。
行业挤泡沫
股价和估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于一家企业的认同程度。中国新能源概念股在海外股市集体走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以比较成熟的光伏行业为例,海外需求预期正在锐减,但一路高歌猛进的光伏企业却纷纷扩产,供需不平衡必然导致市场终端的价格出现下滑。
风电行业亦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受制于风电并网难题,一些风电企业甚至出现了发电后无法消纳、集体“窝电”的怪现象。
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行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政策对其影响很大。
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出台时,其中明确规定,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应分别占比3%和8%以上。
受此政策利好的刺激,风电一时备受青睐,2007年,风电设备巨头金风科技上市首日股价即大涨250%。然而5年的高速扩张之后,大唐新能源上市却跌破发行价。
业内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政策刺激的利好下,企业过于盲目扩产,在市场情况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时候,整体行业就会出现泡沫。
比如,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曾经表示,排名前七的光伏组件企业的总产能将由去年的8.58GW扩产至13.48GW,增长率将达到54.7%。
在做市场规划的时候,企业似乎并没有预见到需求紧缩可能引发的连锁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静表示,从此次受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新能源企业经营危机,从侧面体现目前新能源企业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差。“尽管政策利好,但是政策执行还需时日,增产扩容对于资金链的要求极高,上市企业在这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