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尽管中国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三家央企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行业中涉足不深,但是国际石化公司对于太阳能行业早就在布局,但是一直不成功。BP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总部位于英国的BP公司,旗下就有名为BP Solar的分公司。在公司此前宣布与中国电池生产商晶澳集团的一份合作公告中,可以看到其发展的轨迹。该企业既像是一家工程公司(因为它在160多个国家都有安装项目),又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其在印度、西班牙、中国和美国都有自己的工厂)。但此前各方媒体的报道也称,该公司的产能一直徘徊在年产100兆瓦以下,相比之下,中国尚德控股、英利这些年产能突破1000兆瓦的企业,BP Solar的规模实在是太小了。
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2009年BP Solar还曾宣布要关闭一些位于美国、西班牙等地的组件厂。截至目前,BP Solar的产能情况、安装项目情况也甚少能从公开渠道中获取。
前述保利协鑫管理层就表示,有些大型石化企业在前几年并不是非常重视太阳能这一细分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它们受到了重创,其石油化工产品的收入剧烈下滑,缩减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另外,它们也没有很好地把可再生能源的人才聚拢来,“它们更多的人才是在石油、天然气及化工领域,与太阳能是‘隔行如隔山’。”
但在太阳能行业,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特点是,董事长们既懂行业技术,又会投身于市场开拓,这种特点使得2009年之后大批公司能快速抓住需求、扩大生产,因而把其他企业甩得很远。
但是,道达尔的到来,从长期来看也是行业必然趋势。尚德控股、保利协鑫等公司高层也在不同场合提到,未来的竞争,很有可能就是大型能源巨头和中国技术型企业之间的比拼。
从资金上看,一定是前者占据了优势,“大公司如果想要行动,就会有比较大的动作。它们在等待时机来出击,而且现在是最好的出击时刻。”招商证券[18.04 0.78% 股吧]研究员汪刘胜就表示,“近期光伏组件、多晶硅、硅片等产品的价格在剧烈下跌,企业的市值都在下滑,企业的价值不能被正常反映。因此如果某些石化企业希望趁着低价来购买某个太阳能企业,双方还能一拍即合的话,对于大公司而言,显然是最划算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