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将是“大限”
如今,工信部启动准入申请,预示多晶硅项目审批将要开闸,更意味着行业淘汰调整正式开始。
就调整的方向而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有两个,一是行业准入门槛抬高、汰弱留强,从而减少污染成本。二是加大国内光伏发电的应用,启动国内多晶硅需求。他分析,除高能耗外,多晶硅生产过程污染严重,小企业工艺水平低,污染尤重,环境代价很高。大企业相对来说工艺水平较高,污染较轻,而且有实力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并且降低污染。
而就国内光伏市场来说,政府正积极促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加大国内应用。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透露,“十二五”期间,力争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0.8元以下,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能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而要做到这些,多晶硅企业必须做大做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当光伏的成本和价格能下降到政府、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国内市场才会启动。提高准入条件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调控来推动光伏发电尽快实现平价上网。
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严格按照准入条件,只有少数多晶硅企业能够达标,市场资源将加速向拥有规模化和技术、成本优势的大型企业聚集。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指出,目前国内的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普遍在几百吨规模左右,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大多达不到要求,今年年底将是这些中小企业被淘汰的“大限”。他预计,准入条件最终会让我国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产商。
但林伯强认为,准入条件制订前,政府应做过摸底,不可能一下子淘汰大部分企业。而且国内多晶硅企业十分分散,且以民企为主。他预计,按照准入条件,淘汰弱小企业后,应该还有几百到上千家企业符合要求,并预计其中会有民企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