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占全球70%光伏产品需求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减补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光伏企业已经感受到寒意,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就表示,这个“寒冬”或将持续18个月。
当前光伏市场量价齐跌,光伏市场产品价格走势取决于市场接下来的需求强弱。无论是此前一直保持强势的多晶硅还是今年以来价格持续低迷的组件,目前价格还不能轻言何时到底。5月30日,据研究机构IMS Re-search的最新分析,全球光伏组件的库存水平已达10GW以上,这是迄今为止最高的库存纪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种市场氛围的延续,一些不具备品牌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将首先倒下,而具备竞争力、且优势互补的企业,采取产业链纵横合作“抱团取暖”,则不失为度过“寒冬”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光伏产业中,包揽从上游硅片到下游组件生产的产业一体化企业并不少见,而此前,两家光伏企业在某一个产业链环节合资的形式却非常少见。日前,作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制造商,保利协鑫先后宣布与包括阿特斯在内的两家光伏企业一起合资建立硅片厂。阿特斯原来就是保利协鑫的客户,通过合资,双方建立了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阿特斯将获得稳定的硅料,并且还可以获得相应份额的投资收益;对于保利协鑫来说,也可以提前消化未来两年总体将再增加两倍的产能。面临“严冬”的来临,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捆绑”合作,也许是相关企业实现“未雨绸缪”的现实选择。
此外,市场不好时,保持足够的现金流是应对未来的市场变数更为安全的方式。拥有足够资金,面对下一轮“抄底”机会时,也可以更为从容,获得主动权。
过去两年,光伏行业市场需求火爆,绝大多数光伏企业现金充裕。不过目前这个时点,主要的光伏企业的资金显得有些紧张。正是在这种“现金为王”的共识下,目前光伏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企业当然希望获得资金的成本尽可能低,用何种方式融资将考验企业的经营能力与智慧,于是各家企业在融资方式上也是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