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造就了发展中国家的“殖民产业”,以“殖民产业”为基础支撑起来的国内市场是“殖民市场”。
今年欧洲市场补贴下调,正好遇上世界光伏产业产能大量释放的时期,全球库存迅速增加,给光伏市场带来巨大的降价压力。涉足光伏产业的资本家和实业家在迷茫之余,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美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希望这些国家步德国后尘,以政府补贴带动国内市场发展。
许多业界人士几乎毫不含糊地认为光伏产业是天生的政策性产业,必须依赖国家的补贴才能使之蓬勃发展。然而,对任何产业而言,政策扶持不过是权宜之计,只有进入自由市场才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欧洲市场削减补贴的初衷首先是意大利、德国等国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采取的调控措施。这种举措对光伏产业而言,至少还有两方面的意味:第一,说明光伏产业已经接近启动自由市场的临界点,第二,光伏产业受此挫折必然会在科技上谋求革命性突破,以适应无补贴时代的市场环境。
光伏行业作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政府给予补贴的确显得十分必要。就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母乳的哺育一样。但是成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断奶过程。随着成本的下降、市场需求的培育成熟,现在应该到了断奶的时候了。光伏产业界应该庆幸这一时代的到来——虽然面临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没有断奶期的痛苦就不会脱胎换骨、茁壮成长。
正值欧洲削减补贴的时机,国内市场的启动呼声愈加高涨。但是启动国内市场究竟从哪里切入?对于这个问题,不仅国内产业界人士强烈呼吁国家实施补贴,而且国外有关人士也希望中国政府实施补贴,以填补欧洲市场由于补贴下调造成的市场空档。这种呼声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中国当前启动补贴,无异于等人家好不容易下决心给孩子断奶,我们又抱过来继续哺乳。这不仅不利于产业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本流失。
从全球产业链的分布现状来看,发展中国家也不应该对光伏产业实施补贴。
光伏产业附加值最高的原料加工环节、设备制造环节以及应用设计环节都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附加值低、没有定价权的中间制造环节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因此,从利益层面来看,欧洲发达国家补贴光伏产业,表面上看似补贴的是全球光伏产业链,其实受惠最大的是他们的国内企业。在补贴政策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总量受刺激获得了快速增长,需求庞大的装机量和产能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和原料生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发达国家借助发展中国家制造环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赚取了巨额利润,使发展中国家的光伏产业沦为“殖民产业”。
在现有的产业链分布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发展中国家步发达国家后尘,去实施对光伏产业的补助政策,那么,通过产业链的传导,这一部分补助资金连同补助刺激增长的制造环节利润照样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发达国家。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由补贴支撑的国内市场沦为“殖民市场”。
因此,对于光伏产业链,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永不补贴。
当然,我所说的永不补贴并不是不做任何形式的补贴,而是永远不模仿发达国家的补贴模式去实施补贴。作为发展中国家,推动产业的唯一出路是通过产业升级来改变本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做两件事:第一,开展战略性产业课题的研究,研发领先于国际水平的本国光伏应用方式;第二,国家资助本国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使本国产业迅速占据原料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制高点。
改变补助的侧重点及补助方式,从而改变本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是有效降低成本,启动国内市场的关键。于国家、于产业、于企业都是好事。
政策性补助是整个产业链蓬勃发展,而受惠最大的始终是“微笑曲线”两端的原材料生产、装备制造、系统设计环节和集成商,处于中间加工环节的发展中国家光伏产业表面上也在增长,但是永远处于利润最低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