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门槛调整
然而,国务院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还有一层考虑是,在暴利驱动下,2008年国内多晶硅项目遍地开花,其高污染高能耗缺点暴露无遗。
唐小东回忆说,2007年到2008年年初硅价高位运行阶段,即使是一个产能1000吨以下的小厂,也能赚钱。全国各地蜂拥而上了很多小项目,其中许多小厂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从产业规模化的角度考量,肯定是不经济的。
2011年1月,工信部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从生产规模与技术设备、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多晶硅行业的准入条件予以细化。引人注目的是,还将在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kwh/kg 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很显然,国家对多晶硅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思路是规模化和集约化。
对于多晶硅行业的几家重量级企业而言,这一新的准入标准,令其停滞多时的多晶硅扩产项目重现曙光。
来自光伏行业下游企业的一位业内人士称,他支持国家对多晶硅准入门槛提高,“因为国内多晶硅厂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对原料不能充分循环利用,导致最后的多晶硅产品成本比国外厂商要高出不少。国外产品运到中国,其价格还能比国产多晶硅便宜。”
然而,中国自产的多晶硅性价比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光伏下游厂商的需求,2010年中国光伏厂商消化了8万多吨多晶硅,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多晶硅是依赖进口。
谢晨对此表示,多晶硅理论上应该是集成度很高的产业,为什么国外成本低?“不仅因为技术先进,而且因为能达到量产,单位成本低。”
行业准入新规一出,保利协鑫、赛维LDK、中冶集团、大全集团等多晶硅厂商纷纷提出扩产计划,乘机向规模化进发。
黄顺福表示,目前川投能源旗下新光硅业的生产线已经根据工信部要求进行改造,提升产能并降低能耗,达到整改要求后进行量产,利润空间还会进一步上升。
尽管业界认为,中国从光照条件、光伏产业链分布和能源需求等角度看,都很有必要发展光伏产业。但因为光伏上网电价成本偏高,中国光伏发电市场一直相对沉寂。虽然有财政部的“金太阳”工程和两轮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项目,竞标出1.09元/度的电价。但是实质性的系统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却迟迟未见出台。欧洲等国的实践表明,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最有效扶植光伏产业的政策。
唐小东分析多晶硅产业前景时说,“短期内,欧洲国家市场避免大幅下滑是实现多晶硅市场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中期内,中国、美国为首的潜力市场崛起是支撑行业维持高速增长的关键;长期来看,光伏产业市场空间的彻底打开在于其发电成本降到与传统能源相当的水平。”
不少光伏产业人士在积极推动国内光伏市场的进一步启动,据了解,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倾向于通过示范性项目来摸底,看看成本到底能降到什么程度,但系统政策何时出台尚不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