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大陆的光伏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的50%以上,但国内市场需求却只占到全球的5%。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正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受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件影响,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能源战略,纷纷放慢了开发核电的脚步,以晶硅电池为主的光伏产业似乎借此找到了上位良机。
但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却一脸严肃地说:“今年整个光伏市场的情况肯定比去年差,这毫无疑问。”
产能过剩再现
“光伏产业看起来风风火火,但是潜在风险和问题很多,其中有个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就是,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现在已有30多个省市将光伏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高纪凡称,“今年光伏市场的需求将增加30%左右,但产能扩张的速度将大大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短期性产能过剩肯定会出现。”
国内光伏产业“过剩论”一直存在,但丝毫不能阻挡国内光伏巨头们扩张产能的步伐。据了解,近日,英利集团在天津宁问的投资项目已正式开工,今年年初,英利产能刚达1GW(吉瓦),预计年底就可达1.7GW以上,2015年有望达到6.5GW。而在2月份,晶澳太阳能刚刚宣布走出河北,在合肥建设一个3G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天合光能也同样没有放弃扩大产能。据悉,未来三年内,天合光能将投资8亿美元,实施“天合光能有限公司1.6GW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明知可能出现过剩,天合光能为什么还要扩大产能呢?这是因为,在高纪凡看来,短期性产能过剩更多地会对二三线品牌,特别是尚未获得认证的新企业造成压力,而像天合光能这样的一线品牌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总的来讲,一流企业受到了全球银行的认可,客户群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大型电力公司和长期投资人,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而二三流企业对接的客户群主要是一些投机性投资人,也更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高纪凡解释道,“天合一直有这样一个思维:谁是我们明天的客户。天合过去这么高速发展,哪怕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也能完成销售翻番,就是因为天合有这样一个和客户的长期合作策略。”
“天合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75~1.8GW,同比去年增长70%左右。”高纪凡称,“我们有能力控制整个目标的实现。”
拥硅还是买硅
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吴协祥回顾过去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发展很快,但时冷时热,大家神经质。”而直接牵动光伏企业神经的就是多晶硅的价格。
就光伏的产业链而言,分为太阳能级晶体硅、硅锭、硅片、电池、组件以及系统应用几个环节,而从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成本构成来看,太阳能光伏电池占总成本的66%,而多晶硅材料占太阳能光伏电池总成本的56%。由此可见,多晶硅材料是整个光伏发电中成本最高的部分,约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的37%。而作为光伏电池的两大发展方向,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这几年在中国呈交替成长,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多晶硅价格的波动。当多晶硅价格高涨时,薄膜电池迎来高速发展,而当多晶硅价格下降时,晶硅电池的发展势头就会超过薄膜电池。
受日本地震和下游需求增加的影响,去年下半年至今,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扬。据Bloomberg新能源财务公司3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多晶硅价格达近两年来的新高,为79美元/公斤。并且,我国多晶硅供应缺口较大,近两年一直维持着50%的进口量。
面对如此多变的多晶硅,很多光伏电池制造企业选择了“拥硅为王”,将产业链向上延伸。英利集团、天威保变(600550)皆是如此,它们的业务范围基础上涵盖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天合光能是否有意引进多晶硅业务?”面对这个问题,高纪凡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天合的认定是巩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天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游,我们不会引进多晶硅。”
其实,天合光能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多晶硅项目,在2007年多晶硅最热的时候,天合光能计划在江苏省连云港(601008)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0亿美元建立一个多晶硅项目,预计年产1万吨高纯度多晶硅。当时,项目已经正式签约,但在第二年,也就是2008年,天合光能又放弃了该项目。高纪凡的理由是,他们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市场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未来2~3年内,太阳能级多晶硅将不再短缺,届时的多晶硅厂家很有可能走上其他行业里的价格战的老路。
所以天合光能选择了与全球几家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确立战略合作关系,确保未来多晶硅的供应,以便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环节集中发力。今天,天合光能还是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