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困境
第一次的金太阳工程招标后出现的众多乱象已经让发改委有所警觉。2010年年底的第二次招标中,设备招标权被发改委从地方政府手中回收。
第二次招标不再沿用去年打包式的招标方法,而是将各个项目分散开来进行招标,决定权留在了中央层面,但价格依旧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所占的比重在70%以上。
2010年11月,第二次金太阳工程招标公布最终结果,总规模为272兆瓦,其中投资商多为地方型发电公司,而16家光伏企业中标成为设备供应商,其中,英利绿色能源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大企业之一。英利内部人士表示,此次拿下的项目总量大约在20兆瓦左右,对英利总体出货量影响微乎其微,之所以竞标项目,主要为了积累国内光伏发电的经验,为以后国内市场的启动做充分准备。
一位光伏电池生产商表示,第二次中标的很多中小设备供应商,之所以报出低价,大部分是想把此前库存的产品清空,让资金回流,但一些厂商在转化率等方面相较国内主流大厂有着巨大的差距。
“金太阳工程多为大型的光伏电站,建成后应用至少要在20年以上,因此在质量、技术上有着高要求,目前最合理的应是资金和实力大的国有大型发电集团进行投资,而设备商应从无锡尚德、英利等主流大厂中选择。”李胜茂认为。
在李胜茂看来,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是,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愿项目落入央企之手,极力督促地方性公司参与,并千方百计为这些公司赢得项目;另一方面,大型发电集团不屑于与中小企业竞争金太阳项目,毕竟它的量太小了。”
据悉,在“十二五”规划中,核电的装机容量在2015年将超过50吉瓦,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0吉瓦,而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5吉瓦。
作为我国最大光伏电站安装商,中环工程总裁顾华敏就认为,造成目前光伏安装规模过小的原因是上网电价迟迟未能推出。“去年我国光伏电池达到了10吉瓦,占到了全球70%。但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仅在5%左右,金太阳等示范工程只是权宜之计,应尽快出台上网电价。”
前述光伏行业协会人士表示,在未来几年内仍将采取光伏示范工程进行补贴的方式,不会推出上网电价,“上网电价无法控制规模和质量,可能导致更大的泡沫出现,而且,目前财政部门一时无法拿出那么多的资金来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