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多晶硅原料,这已经被视为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近年来有关部门、学界和业界关于尽快提高国内多晶硅自给率的呼声不绝于耳。
近年来,多晶硅的进口量在国内多晶硅总需求量中的占比一直呈小幅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国内多晶硅产量的增速仍然相对较慢,不能有效满足整个光伏行业发展需要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此业界必须找到一条能够快速提升国内多晶硅产能的路径,助推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竞争力获得质的提升。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指出,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两条主线,即速度与质量。一方面,要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角度来考量多晶硅产量的增速,即目前国内多晶硅产量的增速要超过下游光伏电池生产环节的需求增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内光伏行业的多晶硅自给率。2009年和2010年国内光伏行业的多晶硅自给率维持在50%左右,显然这说明国内多晶硅产量的增速还不够快。
另一方面,多晶硅产量的提升一定要建立在产品质量较高的基础上,否则该行业就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由于硅料的产品质量能直接影响到光伏电池的性能指标,所以多晶硅采购商对硅料的质量非常看重,显然品质不佳的多晶硅很难找到买家。2010年中国多晶硅产能为8.5万吨,而产量只有4.5万吨,有多达4万吨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多晶硅的进口量居然有4.75万吨,而许多国产多晶硅的产品质量不高就是造成这种怪像的主要原因。
李宇恒指出,前不久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这对于提高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产量,以及提升该行业的产品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随着《条件》的实施,国内多晶硅行业内的一大批落后产能将被挤出市场,而剩下来的优势企业会顺势提升多晶硅产量,以便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
其次,在《条件》能得到各级政府严格执行的情况下,能够存活下来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普遍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显然这部分企业生产的多晶硅大多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企业要么是大型专业生产多晶硅的企业,要么是奉行垂直一体化经营战略的企业,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对提高多晶硅产品质量的动力都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