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失血”
缺失的上游,一直是尚德的一大软肋。
在美国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里,尚德电力与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号称市值三巨头。但2010年尚德综合毛利率只有17.4%,远远低于另外两家。实际上,第二季度尚德电力的毛利率在11家排名倒数第三,第三季度则处于垫底位置。
光伏组件产业链可分为太阳能级晶硅提炼、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整合六大环节。11家公司中,英利的战线最长,几乎从头做到尾,而尚德的最短,它的多晶硅和硅片等原材料主要通过和上游供货商签订长期协议来保障。
根据全球知名光伏行业研究咨询机构IHSiSuppli的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产商的毛利率分别为50.8%和21.8%;但电池生产商毛利率为—9%。
王海耕算了一笔账,在2010年第三季度,尚德与天合毛利率差距在12%左右,以1.7美元/瓦的售价计算,约等于少赚了0.2美元,而这0.2美元天合完全依靠产业链上游获得。在去年三季度时,尚德去市场购切片的成本在0.85美元/瓦左右,自己做切片大概是65美分,中间差距也正好是20美分。
“你说去年这个钱都让谁给赚去了?多晶硅的价格还好,赚钱最多的就是拉棒和切片。”施正荣有点激动。
光伏产业是否要走垂直整合之路,业内素有争论,施曾对此持保留态度。他希望做“最专业的电池及组件制造商”。
但就在尚德犹豫时,多家光伏企业都已延着产业链以惊人速度向上游狂奔,不用说英利与天合,林洋新能源、晶科能源等都有明确的向上游移动计划。与此同时,上游原料商也在向下游渗透,例如昱辉阳光和大全新能源。比较激进的是江西赛维,2010年8月它在安徽合肥增设了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厂。
尚德对此行动迟缓,原因之一或许正是其起步早,与供应商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关系,这本来是创业期的最大优势,随着市场变化却可能成为负累。尚德要和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为了能激励供货商,有时会给予对方尚德的认购权证。而给这些认购权证和期权授权也会计入营业支出。尚德的营业支出占比一直很高,在70%-80%左右。
受现实状况冲击,施正荣也承认,“从长远看,这个产业是不是一定要垂直整合还需要讨论。但最近看来产业链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成熟阶段,利润会在链条上荡来荡去,必须迅速做调整,做一点整合还是有必要的。”
在金融危机期间,施正荣也曾尝试进入上游。2008年5月,尚德以9890万美元,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英联(Actis)和伟俊(Waichun)手中收购了它们所持有的江苏顺大控股的股份。顺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生产单晶硅棒并制造切片。
这一投资,当时被视为“抄底”的成功之举。不过,顺大管理混乱,资金链紧张,令尚德为之头痛,目前尚德仍持有其18%左右的股份。顺大创始人倪云达以经营箱包起家,其对光伏产业雄心勃勃。据说倪曾对施正荣说:我来做光伏产业的中石油(意指供应原料),你就做中石化(意指加工)。
“老倪这个人不按照规矩办事,不尊重董事会决议,影响了企业发展。”一位接近施正荣的人士说,“施博士比较容易相信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
目前尚德将对硅片投资的重心,转移到2010年年底成立的荣德新能源上。荣德新能源前身为辉煌硅能源,位于施正荣的老家江苏省扬中市。“荣德”两字,就分别取自施正荣和尚德的名字。
辉煌硅能源2007年由香港辉煌硅科技有限公司、尚德、环太硅科技三家共同出资建立。环太硅科技创业过程曾得到施正荣大力帮助,然而,随着公司成长,它不愿意再躲在尚德的身影背后,找到了新的合资伙伴—美国硅料巨头MEMC。与尚德则因理念不同,在2010年6月正式分家,尚德拿走了一部分产能。
按照尚德的规划,到2011年年终组件产能要达到2.4吉瓦,切片产能做到1.2吉瓦,也就是说,自产切片保持在一半的供应量。“我们把切片投资视作一种对冲,”王海耕说,“如果市场非常旺,切片不好买,至少我们自己有一部分,如果市场不太好,可能还是从外面买合算。”
但施正荣并不打算向上游走得太远,不会涉足多晶硅。“这个观点我始终没变,多晶硅就应该放到国外去做,中国除了西部地区外,与国外相比根本不具备优势,发展多晶硅不是长久的模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