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晶光电置换海通集团
规避IPO难掩经营瑕疵
另一个新兴产业借壳案例的主角仍然是一家光伏企业。
2009年就抛出新兴产业———多晶硅企业借壳的海通集团,曾经经历了方案公布后的连续6个“一字涨停”。方案推出前仅7.97元/股的海通集团,借壳方案一出就有机构给出了亿晶光电借壳后26元/股的估值,如今海通集团的股价更是涨到了49.37元/股。
虽然亿晶光电曾对外宣称,选择借壳进入资本市场是因为IPO排队上市的企业数量过多,但根据海通集团的公告来看,亿晶光电并不像前文中的海润光伏有着积极筹备IPO的意图。不仅在几次增资中都缺乏PE的身影,而且实际控制人荀建华在公司最后一次增资后仍持有高达72.12%的股权,考虑到其他股东与荀建华之间的关系,就股权结构而言,亿晶光电仍然是一家家族企业。
从主营业务来看,亿晶光电似乎看不出在同行中有更多的优势,其生产规模在2009年仅位列全国第8位,而且公司在多晶硅行业中似乎也从未以技术领先而扬名于业内。不过,根据海通集团公布的亿晶光电的财务数据,2007、2008和2009年1-9月,公司毛利率分别达到25.51%、19.43%、27.76%,这组在金融危机肆虐时期的数字比起同行同期不足10%的毛利水平显得出奇的好。
有媒体将海通集团重组方案中披露的亿晶光电采购成本与其他多晶硅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际上2009年亿晶光电的采购成本要劣于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公司自己也坦陈,2009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亿晶光电产品订单及销售价格都有所下滑。根据亿晶光电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的产品销售数据,电池组件销售的平均单价由2008年1月份的28.48元/瓦降至2009年9月份的13.80元/瓦,创17个月的新低。
两相作用,实在无法解释亿晶光电反常的毛利率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营方面悬而未解的谜团,或许让IPO从未被纳入亿晶光电的上市路径选择。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