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鸣
一个旭日般升起的国度,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更新着自己的地理外观,城市与乡村的建筑群蓬勃而出,高速前进的列车将它们严丝合缝地连接为一体,似乎无视全球共同关注的能源问题,这造就了一批高能耗建筑---姑且称它们为垃圾建筑,当然,这是1980年代至世纪之交爆发的建设综合征。
幸运的是,如今,政府与地产开发商的眼界都在放宽,我们才得以重新审视未来的城市和乡村计划。
新能源的机遇和瓶颈
笔者始终相信,未来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一个国家稳步前进的步伐,都绕不开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而我们这十几年来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在内的新能源的技术含量和应用性,以及它在人类未来生活中的嵌合度。
在步步为营的同时,我们同样关注着现实---如今在中国,不少人依然称太阳能产业为朝阳产业,无论从字面还是延伸意义上来说,这都非常准确,但对照显示的意义让人无法兴奋:在欧美国家,新能源的普及率正逐步攀升,人们正享受着一种清洁而美好的现实。但这种差异也有积极的含义: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现在,这个行业到达了它的路口,前方的目标并非一家企业所能实现,即使偶有一家成为了国内太阳能企业的领导者,也不足以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诸多城市和乡村的能源使用状况。
瓶颈多多,技术层面尚在其次,最根本的在于人们的意识。尽管近十年来,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媒体的种种推力之下得以普及开来,但远未深入。如果说新能源产业需要一场革命,那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性质的革命一样,它应该首先发端于人们的头脑中。
事实上,这也正是“微排地球”的出发点。这一战略有IBM“智慧地球”形式上的影子,但它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和深刻,也更具实践价值。“智慧地球”据说已经提交到白宫,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笔者认为,“微排地球”同样应该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微排城市”是大势所趋
笔者认为,能源产业跨界创新,“微排城市”是大势所趋。
这一思路从建筑扩大到城市整体规划,并直指广袤的乡村地带。这是一个“方舟计划”,一个根据人类未来生活需求制订的综合解决方案,它发端于绿色能源,旨在从技术、生活、文化三个层面调节人们的幸福指数;它既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创造、普及并推动它的时候,也是在描述一种文化概念,提供一种新生活标准,可以管它叫“未来新生活运动”---这也是一种社会革新和文化启蒙,意味着唤醒和重塑一种中庸平和的价值观和顺势而为的文化。
在山东德州建造的“中国太阳谷”,是“微排地球”战略的起点,也是一次探索性的试验。人们称这里为“太阳城” ,但它到底是个什么城,却没人说得清楚。这并非我一个人疯狂念头之下的“理想国”,它是一个理智工程,各种先进能源技术和它们所驱动的立体生活区都可以复制,从一开始,就想到了它未来推广的可能性。
事实上,要达到理想中的“太阳城”有个过程,目前的“中国太阳谷”只能称为生态城、环保城、绿色城、低碳城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城市规划,牵涉的不仅仅是太阳能的利用问题,跟节能建筑、节能社区、生态、水处理、污染排放等都有关。
“太阳城”应该有两大功能,一种是叫人去追求的,一种是不能让生活水平下滑。而目前它最大的软肋是:一些城市可能只有一个厂或者一个工业园区利用太阳能就号称太阳城。
笔者并不担心,其他城市一拥而上,可能把太阳城做烂了。太阳城只是一个概念,而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细节性需求才是标准。我们想打造一个城市的标杆,吸引不同领域的关注者和追随者,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同样需要从树立标杆效应开始。
太阳谷是“微排地球”战略下的一盘棋,只有黑棋,没有白旗。就像我们跨界进入地产界,无意与其他地产开发商和设计院竞争,而是想用这个棋局召唤更多的合作伙伴;而我们的目标也并非做地产开发商,而是要成为城市运营商和产品供应商,或者说,综合方案供应商。
而对于一家能源企业而言,跨界意味着更宽广和深厚的东西要钻研。首先是城市发展。目前中国的城市,能源产业的威胁与机会并存:一方面,城市高楼起,太阳能被城市边缘化;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与推动节能产业,公众对太阳能热水器的了解程度正逐渐加深。
至关重要的是,“太阳能与城市”一体化,“太阳能与社区”一体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正是当前推广“微排城市 ”、“微排社区”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同时,我们可以预言,在未来5~10年,受“节能减排”、“绿色GDP”的国际与国内压力,政府补贴与树“微排城区”样板工程将会成为政府领导的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