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漂”之忧
对于太阳能旷日持久的狂欢盛宴,瑞银亚洲投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欧立文直言“对太阳能投资回报持怀疑的态度”。 “太阳能要有竞争力还需要很多年份,因为资本性支出太高了。 ”他将太阳能产业与风能发电作比较,认为更看好后者在成本方面的下降趋势。
据了解,目前,由于我国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原料依靠进口,因此价格高昂,而要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就必须不断提高光电转换率,短时间内却很难出现可应用于量产的大突破。由于太阳能发电装置一次性投入大,其成本大约是生物质发电的7-1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更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
除了成本高居难下外,资深分析人士代数还认为,现在各地政府投建的大量光伏电场还面临太阳能电池板难求的难题。 “现在国际上的报价是16、15元一瓦,国内是11、12元,国内电池板的生产商没有动力去提供需求方。 ”
专家目光对准“老大难”的光伏电网发电问题。据悉,现在通过招标,光伏电网发电已经降到了一块多钱,但出于多方利益的博弈,仍高出常规的电网发电成本。
被误解的产能
不过,尽管在场专家传达了对地方政府盲目上马光伏项目的诸多忧虑,在面对“太阳能产业是否出现产能过剩”时,却基本都倾向于否定的观点。据了解,此前中央38号文件出台,曾判断我国多晶硅原材料产能已经过剩。对此,代数认为,存在着一些误判。
“首先,38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危机爆发,这导致了国际上对多晶硅需求的下降,这是一种非常态,不能作为判断产能过剩的依据;第二,产能和产量不一样,多晶硅是生产线非常长的项目,哪怕投产的项目都不能立刻贡献产量,所以存在统计口径的误差。”
代数还坦言,不排除一些大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排斥后进入者故意采用误导的信息。牟其峥也表示,就去年向各地太阳能协会了解到的情况作为依据,基本支持上述观点。
对于2011年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判断,资深行业观察人士李柏军认为,不会低于去年60%左右的增长速度。“民间对新技术、新材料,及现在还没接触到的新形式的能源渴望的程度更高,如果政府和民间层面能上下统一,我们一定能有赶超的可能性。 ”牟其峥表示。欧立文也持较乐观的态度,他看好今年下半年来自内蒙古的实现并网发电的新型能源电场,认为这将是解决中国发展新能源的瓶颈。
不过,代数也提醒,虽然2011年整体将延续2010年走势,但考虑到欧洲对太阳能光伏补贴进一步减缩和下阶段采取更强烈环保措施压制国内生产厂商供给的可能性,加上人民币升值、汇率风险,以及美国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保护计划,国内厂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