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产业对节能减排影响微乎其微
5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认为,国民经济“十一五”各项指标都有可能完成,但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还有很多困难,因此严令各级政府、各行业都要坚决完成。在此背景下,5月18日、24日,商务部两次召开会议征求意见,拟将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光伏六大产业列为“两高”行业。向其解释光伏产业的耗能端是多晶硅制造,其他环节耗电量极少。经过研究,将其改为多晶硅产业。制造每千克多晶硅大约需消耗200千瓦时左右的电量,从单位电耗看,多晶硅能耗偏高。但我国2009年多晶硅产量才两万吨,年耗电量40亿千瓦时,占2009年全年发电量3.6万亿千瓦时的九百分之一。在全国总能耗中占比更小。依靠控制多晶硅产量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用有限。
当然,从商务部的角度理解,仅仅是限制多晶硅出口。这个限制名单对多晶硅行业影响不大。第一,我国多晶硅产量目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几乎不出口。而且我国多晶硅价格高,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弱。第二,将起到警示作用,避免多晶硅一开始就迈入类似水泥、建材那种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的道路。
目前,最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被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掌握。多晶硅本身并不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不然,该行业将无法在这些国家立足。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做到循环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或做到零排放。现在,我国已能够初步掌握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且在不断改进。比如中能硅业、江西赛维等企业的技术工艺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
国企先行无可厚非
我国光伏产业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化,需要依靠政策支持。我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资金并不充裕,有能力承担风险、建设运营光伏电站的一般为大型国企。民企因为要考虑资本收益,以及实力有限,暂时还不能规模化建设运营光伏电站。在光伏产业还未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国企主导光伏电站建设是合适的,可以推动产业加快发展。一旦进入市场运作阶段,国企、民企、外企就要竞争发展。但有观点认为,国企占先就会抢占市场,挤压后来者的空间。这种担心其实不必要。我国市场非常巨大,现在运营、在建和待建的光伏电站寥寥无几,任何企业都没有实力独占市场。
目前,一些光伏电站项目由国企和民企打捆承建,民企提供设备。其中,国企盈利较难,民企利润也十分微薄。无锡尚德公司在宁夏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是1.15元/千瓦时,据说并不盈利。当然,为了开拓市场,立足长远发展,企业可以承受暂时亏损。新型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一开始都无法盈利,它要承受各种因素带来的亏损。
光伏产业需全社会支持
光伏产业要实现市场化,就要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原材料价格下降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光伏产品成本在不断下降。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一倍,成本就可以降低20%。这是很多企业为什么拼命做大的原因。
有人担心如果硅材料价格再次攀升,会影响光伏产品价格。最近光伏产品价格又在上升。但这是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正常价格波动,不必多虑。另外,欧盟有关国家的债务危机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因为我国的光伏产品在世界市场有一定竞争力,主要的生产商比如无锡尚德、天合光能等在欧美的订单已排到了明年。
其实,光伏发电事业应属于全社会。全社会都要认识、理解、参与和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八倍,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最难解决的能源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比较高,只有做好节能工作,科学合理用能,才能发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势。第二,目前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难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远距离、大范围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甚至有观点提出,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电网互联,利用时差,就可以解决风电、光电不稳定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第三,储能虽然可以解决电网的平衡问题,但目前储能的技术要求和投资成本都非常高。光伏产品本身成本就高,加之昂贵的储能投资,项目将无法运作。储能技术仍需进一步开发,以降低成本。
这是一位民间人士设计的农村节能环保房,总造价5.8万元。墙体和房顶全部用保温材料覆盖。屋前立面除门窗外全部是太阳能集热面,集热面积大约15平方米,冬季不用暖气。厨房下面建有地下室,用于房间空气循环,夏天不用空调和电扇。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满足洗浴需要,沼气池提供生活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