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等“太阳能富豪”财富大幅缩水背后,是太阳能行业积弊的爆发。一方面,太阳能第一波剩余投资机会廖廖无几;另一方面,低估值也正为太阳能行业开启新的并购时代。
尚德太阳能董事长施正荣财富缩水80%!
这一数字指的是施正荣截止到2009年2月10日相比《2008胡润百富榜》所公布的上市部分财富的变化。3月12日,胡润研究院第二次发布了《2008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施正荣财富跌幅最大,成为“跳水冠军”。在2008年,施正荣这部分财富曾为190亿元。
不仅仅是尚德。在此次胡润发布的财富缩水报告中,江西赛维董事长彭小峰财富下跌79%,直追施正荣。
施正荣等“太阳能富豪”财富大幅缩水,行业深层动因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发生重要变局。
“两头在外魔咒”与“投资大跃进”
中国太阳能市场在过去几年红红火火,但是没有改变其畸形的产业结构,即“两头在外”:硅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外。
美、日等国家掌握了硅料的生产技术,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同时又是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最大需求方,美日欧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
与“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中国太阳能产业把国内变成了制造工厂。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限,截止到2007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的装机容量为100MW,相比于中国光伏电池的出口来说,微乎其微。在过去的几年内,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硅棒、硅片和电池的加工制造中心。中国以低的劳动和资源成本,换回微薄的制造利润。
就国内来讲,投资较热的,除了硅棒和硅片加工外,更多的涉及硅料生产。由此,2010年以后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这些潜在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4万吨,但是目前预测的全球2010年多晶硅需求约8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多个省市、20多家企业在酝酿上马或申报多晶硅项目,公开数据显示,设计产能已经超过6万吨。
尽管光伏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存在产业投资过热的风险。按照规划,中国光伏需求量到2020年也只有1800MW,而2006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达到1600MW,这意味着仅过去一年的产能就可以满足未来十余年后的规划目标。而去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实际装机容量只有1400MW。也就是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金融危机加速破坏平衡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油价的不断“跳水”,进一步打破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供给平衡。
市场萎缩
欧洲补贴政策消减,全球需求下滑。美国、日本虽然出台新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两个国家的市场增长远不足以补偿德国和西班牙市场的下滑。市场下滑和产品过剩将导致激烈的竞争和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及全球范围的产业洗牌,很多没有融资能力、降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都会面临被兼并或破产的危险。除了上述因素,金融风暴对光伏企业的冲击十分明显,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甚至跌破发行价。以至于高关联度的中国光伏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常规能源下跌,短期影响市场
由于光伏电池属可再生能源,其替代的对象是煤、油等传统资源,前景看好的前提是煤、油等资源越来越少。而一旦传统能源、资源的价格下滑,对光伏行业的依赖度和新能源开发的紧迫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传统能源惨烈的跌幅背景下,光伏行业的上升动力被严重削弱。
供需关系将在2009年发生逆转
首先,从2009年开始,全球多晶硅厂的扩产和新厂的迅速投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将出现供大于求,这一形势将持续2-3年,与此同时,全球太阳能组件的供应量也由于硅料供应环节的产能释放,供大于求,将导致激烈的价格战;其次,全球主要市场德国和西班牙大幅萎缩,主要是因为补贴政策的调整,将严重影响世界光伏产品的销售。
产业洗牌在即
对国内大部分产品出口欧洲的光伏企业来说,正面临生死抉择。太阳能电池板价格业已下跌6%-8%,50%的中小光伏企业面临停产。同时,现货市场的硅料价格大幅下跌,也让那些签订长期合同订单的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事实上,中国光伏企业约98%的市场依赖国外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欧洲市场占了2/3强。欧元大幅贬值,众多的光伏企业汇兑损失严重。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行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内需市场启动尚需时日
光伏产品的利用远未达到普及,有限的市场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也尚未形成规模化降低成本的基础。目前光电价格约在每度4元人民币,而传统的煤电价格仅为每度0.5元人民币,两者价差近8倍。同时,中国光伏行业的销售,国外市场占了98%,中国内需市场仅占2%左右,相差悬殊。对于尚德等规模企业来说,战略决策绝不是简单的“鸡蛋与篮子”的问题,而是只有一个篮子的不可选择。
基于此,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空白,中国光伏产业循环链中的市场环节断裂,直接导致了光伏产业的危机。此中,尚德自是首当其冲。
剩余投资机会寥寥无几
对VC和PE来说,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无投资价值,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首先,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已然巨头林立。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主要分成三大产业环节—多晶硅料、硅棒/硅片和电池/组件。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链业已成熟。
硅料提纯和生产,除了传统三强(洛阳中硅、四川峨眉和新光硅业)之外,涌现出一大批市场新秀,其中包括大全集团、无锡中彩和徐州中能。
以河北晶龙为龙头,涌现出多晶硅龙头LDK和单晶硅龙头锦州阳光,其他行业新秀包括扬州顺大、隆基硅、无锡海润和镇江环太。
以无锡尚德为龙头,也涌现出一大批电池企业,其中包括CSI阿特斯、江苏林洋、河北晶澳、天威英利和中电光伏(见表1)。
其次,光伏企业蜂拥上市,上市窗口基本已关闭。
自2005年12月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以来,总计有14家太阳能相关企业实现在国内外上市,几乎涵盖了全球大部分主流的资本市场。任何一个资本市场不会容纳超过三个同类型的企业,中国的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海外上市的窗口基本已关闭。而国内资本市场与太阳能“有染”的上市公司不胜枚举,包括天威保变、航天机电、乐山电力、川投能源、金晶科技、南玻A等,国内上市的窗口也基本关闭。
作为目前最成熟的太阳能硅基光伏电池产业链,行业细分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基本完成上市。剩下的投资机会寥寥无几。
硅料生产:因为四川峨眉已被东方电气全资收购,新光硅也被几大上市公司瓜分,所以仅剩下洛阳中硅和其他几家后起之秀。但是生不逢时,上述几家企业在实现硅料规模化量产之时也是硅价开始大幅下跌开始之际,未来融资和上市前景堪忧。
硅棒和硅片:国内硅棒和硅片真正的龙头大哥是河北晶龙,这家企业为日本企业配套,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发机遇财。剩下的几家光伏企业,包括无锡海润、镇江环太和隆基硅,除非拥有领先的技术,或者先进的管理,作为排名不在前五的企业,上市几乎无望。
电池/组件:该细分产业的前五位“大哥”几乎全部完成上市,已无投资机会。
不过,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链上的主要设备包括单晶炉、多晶炉、线切机以及变逆器。目前在线切机和多晶炉设备上,国内还没有成熟的供应商,主要采购国外的设备。在单晶炉方面,国内设备已经基本成熟,已经产生了几大巨头,其中包括北京地区的京仪集团、京运通,上海地区的汉虹,西安地区的西安理工和常州的华胜天成。此外,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变逆器,业已产生三大巨头,包括合肥阳光、南京冠亚和北京索英。因为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光伏相关设备企业,上述企业可以作为投资目标,加以关注(见表2)。
在第一代光伏电池之外,可以重点关注新一代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是薄膜电池技术。
谁能捕获最佳并购时机
中国太阳能市场出现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必然选择,前途仍可看好。
一方面,人类用电量不断上升,发电能源价格随之上升。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00年至2005年,全球发电用化石能源的平均价格上涨了67%。另一方面,光伏发电在技术创新和硅料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未来必然导致光伏发电价格和化石能源发电价格的交叉。预计2020年至2030年间,光伏发电将开始大规模进入主流能源市场。
一旦国内外市场全面启动,未来市场不可限量。基于此,有眼光的产业投资人理应关注太阳能产业。
第一代太阳能技术业已成熟,已经不属于高科技产业,未来的生产成本只会随着技术的创新和硅料价格的下降而不断下降。就好似家电行业一样,未来属于“巨头”之间的竞争,并购重组是大势所趋。
对于强者来说,金融危机是历史上最好的整合时机。历数现有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除国内光伏上市公司之外,大部分处于价值低估。截止到2009年2月27日,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的市盈率除了无锡尚德约10倍以外,大部分在5倍以内,甚至有些企业在2倍以内,公司价值严重低估(见表4)。
弱肉强食,此时,传出First Solar和夏普将发起收购无锡尚德战役的消息自然就不足为奇了。光伏产业整合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预期,光伏产业巨头和并购基金将是未来大戏的主角。
施正荣 遭遇“三门”事件
伴随金融危机叠加畸形产业结构的宿命趋势,这位“太阳王”将谋求个人创业的二次破题。
伴随前文所述的财富“跳水门”,尚德近期还有两个消息可以重温:
一是“收购门”:2008年12月,各大主要财经媒体报称无锡尚德或被收购,并解释说:“由于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人在过去几个月内纷纷抛售无锡尚德股票,其股价大幅下挫。同样处于光伏新能源行业的另外两家国际知名公司日本夏普和美国光伏电池制造商First Solar都有意收购无锡尚德。”
二是“裁员门”:2009年1月,另一消息被媒体反复渲染,称前首富施正荣“过冬”,无锡尚德可能裁员30%。具体说:“在金融危机之下,这个曾经创造出中国首富的太阳能企业开始迄今为止大规模的裁员。此次裁员将裁掉近4000人,而目前工厂部分生产线也已陷于停产状态。”
一度,借助于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的良机,尚德的产能扩张曾连续五年实现百分百增长,与此同时,销售产量、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也均实现百分百增长。
与中国光伏产业的“两头在外,制造在内”相适应,尚德也没有逃离这一基本态势。
2004年至2007年,“拥硅为王”的时代,尚德为了确保硅料的供给,采取与国外的多晶硅厂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通过“长期合同”的方式获得稳定的硅源。
同时,尚德积极占领欧美日市场。2006年8月对日本MSK的收购和2008年6月对美国EI的收购,其目的便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日本和美国均是世界太阳能光伏最大的市场之一,获得上述两国的市场,将确保尚德成为世界领先光伏企业地位。通过收购,既达到了占领市场,同时消灭了竞争对手。
在国内,尚德合纵连横,打造了太阳能产业联盟,总计五种形态:
直系—青海尚德(多晶硅料)、洛阳尚德和无锡尚德(电池)为主轴;
近亲—大全集团(硅料)、辉煌科技(硅片);
远亲—江阴海润(硅棒/硅片);
近邻—浙江昱辉(硅棒/硅片)和常州天合(硅棒/系统);
伙伴—锦州阳光(硅棒/硅片)和隆基硅(硅棒/硅片)。
自2005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为产能过剩埋下伏笔。尚德上述产业联盟的形成,基本就在该时段内。
尚德过去八年中,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是金融危机使国际太阳能市场瞬间“变了天”,而国内市场尚未启动。自2005年12月14日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创造中国造富神话新版本之后仅两年有余,金融风暴已然呼啸而来,为中国这一首家登陆纽约交易所的民营企业发展画一个巨大的逗号。
作为光伏设备的主要原料,多晶硅价格最高时曾被炒到500美元一公斤,但如今在现货市场上只需100美元就可买到,尚德原有“长期合同”反手成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太阳能业严重依靠国际市场,而今国际市场的急速下滑,与此同时,美日的太阳能巨头步步紧逼,严重打击了中国太阳能业,作为领头羊的无锡尚德无法幸免。中国太阳能相关股票纷纷“跳水”,“收购门”、“裁员门”蜂拥而至。
行业大势如此,“太阳王”施正荣将谋求个人创业的二次破题,包括早已筹划实施的对薄膜太阳能基地的建设。
彭小峰 第二波梦想
在缔造LDK多晶硅光伏帝国的同时,彭小峰开始了缔造光伏第二帝国—Best Solar。尽管路线不同,但是打造帝国的手法十分类似。
如果说尚德是个神话,那么LDK就是神话中的神话。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7月成立,2006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硅片提供商,2007年成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硅片提供商,2008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硅片提供商。
但是,从2007年9月份的最高点接近8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跌到2009年3月份的4亿美元估值,跳水幅度接近20倍。时间,一年半。
如果说LDK是一个资本游戏,导演这出戏并且受益最大的便是董事长彭小峰,一个真正的故事导演高手。
首先,寻求政府支持。彭小峰拿着“光伏规划”获得了新余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人才和电力,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彭小峰能够以较低的资本投入便搭起光伏舞台。
其次,谋求资金支持。彭小峰搭起舞台后,便是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LDK自成立以来,总计从外部募集资金接近8亿美元,其中包括三轮私募9000万美元和两次公募7亿美元。借助于8亿美元的支持,彭小峰进一步描绘自己的光伏帝国。
最后,抢占战略资源。在获得资金后,彭小峰开始获取战略资源。一方面,抢占上游硅料资源。通过长期战略合同,讲述“未来故事”,不惜成本地获取上游硅料;另一方面,抢占生产设备。通过采购设备厂商全部或大部分的设备,以支持自己的快速成长所需,同时又打击了竞争对手的扩张速度,可谓一举两得。
“一切源于速度”,彭小峰成为这场资本大戏的最大受益者,借助于LDK成就了自己的光伏帝国,同时实现财富的积累。其次,当地政府也获得了自己的收益,借助于LDK,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同时成就了新余的“太阳城”梦想。再次是战略投资人,在LDK的上市时刻,便收回了所有的投资成本,剩下的全部是收益。
在缔造LDK多晶硅光伏帝国的同时,彭小峰开始了缔造光伏第二帝国—Best Solar。Best Solar与LDK最大的不同在于技术路线,Best Solar 专攻薄膜太阳能电池。尽管路线不同,但是打造帝国的手法十分类似。
第一,整合政府资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2月,苏州Best Solar诞生,由彭小峰家族投资25亿美元建设。Best Solar在苏州设立,为了平衡政府关系,彭小峰又投资25亿美元,在发家之地江西设立南昌Best Solar。
第二,招揽顶级人才。苏州项目从美国、中国台湾地区高薪聘请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专家,华虹NEC前总裁方朋担任CEO。迅速搭建豪华管理团队,有利于公司的业务发展,也有利于融资。
第三,启动外部融资。在完成公司组建、团队组建后,Best Solar下一步的动作应该是外部融资和海外上市。2008年9月,Best Solar宣布其薄膜电池年底投产,并于2009年实现1000MW的产能,届时将超过日本夏普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电池企业。Best Solas的策略与LDK如出一辙,都寻求以最快速度建立全球最大项目,先把核心人员聚齐,随后大规模招聘,在建设厂房的过程中,启动外部融资,并且开始筹备海外上市。
彭小峰的新神话故事,看点初具。
谭文华 东北虎终将归山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因上市时机不佳,暂时表现低迷。但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未来成长性看,锦州阳光都是一家优质公司。
锦州阳光是中国第二大、东北地区最大的太阳能硅片提供商。2007年的产能为1000吨硅棒及1700万硅片,预计在2009年产能达到2000吨硅棒及5600万硅片。公司的主要客户为日本的夏普和三洋、中国的尚德等品牌太阳能电池客户。
在上市前锦州阳光引入业内知名企业作为策略投资伙伴,其中中国台湾合晶为全球第七大半导体兼硅料提供生厂商,以及日本宇宙能源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等。
无论从公司本身,还是未来成长性,锦州阳光都是一家优质公司。
第一,行业细分龙头:国内排名第二大的单晶硅切片企业,借助于上下游的战略联盟,一方面通过与住友和合晶的紧密合作,稳固硅料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与日本夏普、三洋和尚德等的紧密合作,锁定下游市场,由此形成非常独特的行业优势。
第二,优秀管理团队:公司创始人谭文华,借助于整合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才资源,迅速打造了一个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无论是技术总监、还是财务总监,通过人才整合,锦州阳光得以迅速“上台阶”。
锦州阳光的登陆资本市场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流血上市”。
自2007年初到2008年初,锦州阳光两度延迟上市时间。2008年3月17日,锦州阳光再次启动香港IPO步伐,招股价2.92港元,发售3.38亿股,募集资金10亿港元。相比于1月发售4.22亿股,招股价4.57元至5.38元,募集资金20亿港元,无论是招股价还是上市规模均大幅缩水。2008年3月31日,锦州阳光正式登陆香港证交所,开盘价为2.92港元,与招股价持平。一波三折,锦州阳光终于完成上市,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太阳能光伏企业。
作为香港资本市场唯一的太阳能概念股票,因为其稀缺性,股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1倍之多,2008年5月中旬曾一度达7.1港元,公司市值高达120亿港元。自2008年6月开始,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低迷,锦州阳光的股价逐步走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股价由最高时期的7港元一度跌到1.05港元,到本文发稿时,徘徊在1.20港元左右,同时公司的市值变成20亿港元。从最高点到最低点,跌幅接近7倍,曾经一度欢喜的投资人均被“套牢”。
整体来看,锦州阳光坐落东北,可谓东北的下山猛虎,尽管虎落平阳,一旦归山,必将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巨头。
(编辑:xiao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