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太阳破产重整,变身为协鑫集成复牌上市,树立了中国光伏行业以市场化手段重组上市公司的第一案例。这个案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成功收拾了一个烂摊子,还在于探索了上市公司市场化重组的路子,以及提振整个光伏行业的信心。
其实,超日太阳在其“坠落”故事中,并非全是错。首先,它选择的行业是对的。从长远来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全球,光伏产业都是一个朝阳产业。只是,2011年开始,在全球产业大环境不太好的时候,超日太阳没有研究透国外政策和市场,就选择在海外快速扩张,结果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第二,它选择上市的方向也没错。但上市后,企业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决策体系,还是家族式的一人说了算,最终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酿成大错。
如果不能肯定这两点,拯救超日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而实际上,在目前上市的所有光伏企业中,超日太阳也是唯一一家主板上市、公开发行的企业。这说明,当初,超日太阳的“底子”还是过得硬的。
超日太阳衰败,受拖累者之众,足以影响社会稳定。据统计,超日太阳当时的主要负债,包括银行贷款、“11超日债”和拖欠供应商货款等,涉及金额超过60亿元。受害者中,包括54444名股东、6465名“11超日债”持有人,以及相当数量的供应商和相关金融机构。超日太阳的重整,一度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上访、闹访和维权,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超日总部所在的上海奉贤区因此承受了极大的维稳压力和风险。
而超日太阳发行的公司债“11超日债”,更是各方关注焦点。虽然在2013年3月7日首个付息日躲过了实质性违约的第一劫,但在2014年3月4日还是不得不宣布违约,打破中国证券债券市场零风险、零负债的历史,成为中国债市的第一个违约案例被载入了金融史。后续,“11超日债”的本金如何支付,也是公司重组的意义所在。
对政府部门来说,相对于破产清算,积极推进超日太阳的重组,可以尽可能保护数以万计的股民和债权人利益,化解“超日风波”带来的恶劣影响,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是负责任的体现。实际上,此前,为了让“11超日债”闯过第一个付息日,奉贤区政府还是及时出手相助了。
当时,不少人以为,只有依靠政府托底、国资进入,超日太阳才有“重生”的可能。但在重整过程中,“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三个关键词,成为了最重要的原则。
到底谁来接盘?在这一上市公司市场化重组的案例中,各级政府部门首次探索起了政府角色的边界问题。比如奉贤区政府,主要是搭建平台,向不少企业发出了邀请,并积极撮合。但接下来,就是纯市场主导的过程,企业自行谈判,政府部门不参与,也不预设立场。重组的每个环节,都在法院、管理人等主持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走。同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在重组方案正式出炉之前,奉贤区政府部门也并不知晓具体细节,相关人士表示“十分忐忑”。
最终,重组方案出炉,并没有国资大举介入。所以,也就没有“拉郎配”或“托底”的概念。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是这次上市公司重组成功的关键所在。
协鑫集团愿意介入,首先是从企业自身的内在需求出发,从产业发展的布局需要出发。一来,协鑫在光伏产业链中唯一缺失的,正是中游的组件制造和系统集成,若将超日太阳整合进来,正好可以补上这一块。二来,超日太阳的壳资源,也是协鑫需要的。此前,该集团在港股市场已有两个融资平台,但在A股还一个都没有;获得A股融资平台后,有助其和产业结合更紧密,毕竟协鑫的业务都在中国内地,届时其融资灵活性将大增。另外,对超日太阳的快速衰败,协鑫也看得懂、弄得明白,有底气将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如果超日太阳能够涅槃重生,还将为光伏行业注入一股强劲的正能量。之前,产业大环境不景气,尚德、超日等龙头企业接连倒下,让人们对光伏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了怀疑。即使是眼下,光伏行业的上市企业,名字前面也都带着“st”,对股民进行特别风险警告。所以,拯救超日,意义不仅仅在于拯救一个企业,还在于探索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模式,并重塑一个朝阳产业的前途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