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2014年4月,欧盟委员会就曾发布新规,逐步取消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国家补贴,且自2017年起,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被强制限制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补贴。英国这一举措亦可看作是对欧盟新规的回应。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进一步削减可再生能源补贴,在英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事实上,2014年4月,欧盟委员会就曾发布新规,逐步取消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国家补贴,且自2017年起,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被强制限制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补贴。英国这一举措亦可看作是对欧盟新规的回应。
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补贴,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色彩。在全球气候变暖、化石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与之相矛盾的是,这始终是一个开发程度不够、盈利能力不强的朝阳产业,因而各种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才会应运而生,其最初目的是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这一行业,鼓励企业发展相关技术。
而从长远来看,输血是为了造血,目的是让可再生能源产业拥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逐步能够维持自身的发展,进而做大做强。待企业发展到那种程度,再考虑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补贴。
或许有人会说,补贴等经济政策扶持并非长久之计,不利于创建一个公平的电力市场环境。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扶持力度之大堪称全世界典范。自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可再生能源占比从200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25%。然而,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补贴导致电价上涨速度过快。于是德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改革,大砍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控制其规模和补贴增长的趋势,打破现有的“过度支持”状态。考虑到电力消费者的财政负担日益增加,捷克政府也已结束对所有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补贴。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只要可再生能源产业没有发生重大跨越式发展,这样的权宜之计,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应该有它存在的理由。
目前,很多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补助,否则运营将十分困难。发达国家如美国也还需要激励政策,英国一放出话来要减少补贴,大批企业就担心活不下去了,何况还有不少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其他国家的清洁能源企业呢?好比蹒跚学步的婴儿,父母一撒手,可能就要跌倒。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减少甚至取消补贴是个趋势,归根结底是时机问题。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对一些国家来说,可再生能源补贴已成为政府和纳税人沉重的负担,适当减少补贴,大概正是为此。然而,对于可再生能源企业来说,却有如晴天霹雳。政府在决定取消补贴时,应该考虑,这样是否将对许多新的待建工程造成严重打击,国家的减排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补贴的存在是否还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国家政策的出台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均衡各方利益,审慎地做出决定。需要根据各国自身经济水平与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和完善其可再生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