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研究了将 Bi3+ 和 Sb3+ 掺杂到 Cs2NaLuCl6: Ag+ 中制备单相全可见光谱宽带白光发光材料的可能性。与传统的多色荧光粉混合方式相比,单相白光发光材料可以克服荧光粉转换白光发光二极管中的重吸收和色漂移问题,并实现高质量照明。该研究成功地制备了 Cs2NaLuCl6: 5%Ag+, 5%Bi3+, 1%Sb3+ 荧光粉,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 (400-800 nm),具有约 305 nm 的半峰全宽和 70% 的量子产率。该荧光粉由 Sb3+ 的蓝色发射带 (455 nm) 和 Ag+ 的橙红色发射带 (611 nm) 组成。此外,该荧光粉还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使其在白光照明和植物生长照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 展示了Cs2NaLuCl6的晶体结构a),掺杂剂与宿主阳离子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差(ἧ)以及Eform分析b),以及掺杂样品中[SbCl6]、[BiCl6]、[AgCl6]、[LuCl6]和[NaCl6]八面体的Bader电荷分析c)。空白样品和掺杂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以及最强衍射峰(220)的位移d)。元素映射e)以及Cs2NaLuCl6中Sb 3d、Ag 3d和Bi 4f电子态的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谱f)。
图2.在10 K时,Cs2NaLuCl6主体、Cs2NaLuCl6: 5%Ag+和Cs2NaLuCl6: 5%Ag+,5%Bi+样品的光致发光(PL)和光致发光电子能级(PLE)光谱。a)光致发光光谱的对比。b)Cs2NaLuCl6:5%Ag+和Cs2NaLuCl6: 5%Bi3+,5%Ag+样品之间的光致发光光谱对比。c)银掺杂和银、铋共掺杂的Cs2NaLuCl6中的跃迁偶极矩(TDM)分析及八面体畸变。d)随着Bi3+浓度的增加,Ag+,Bi3+共掺杂样品的归一化光致发光光谱。e)随着Bi3+含量的变化,Bi3+,Ag+共掺杂的Cs2NaLuCl6的部分态密度。
图3. 展示了Cs2NaLuCl6和Cs2NaLuCl6: 2%Sb3+样品在室温和10 K下的光致发光(PL)光谱,以及热激活能(Ea)、黄昆因子(S)和电声耦合强度(ГLO)的对比。此外,还分析了不同Sb3+含量的三掺杂样品的半高宽(FWHM)和积分光致发光强度。图中还包括了单独的2%Sb3+、5%Ag+、5%Bi3+共掺杂以及5%Ag+、5%Bi3+、1%Sb3+三掺杂磷光体的光致发光光谱。图4显示了三掺杂样品在455和611纳米发射波长下的光致发光寿命及其光致发光能量分布(PLE)光谱。图5展示了Cs2NaLuCl6: 5%Ag+、5%Bi3+、1%Sb3+的激发波长依赖性光致发光光谱,以及荧光机制图。
图4. 展示了使用Cs2NaLuCl6: 5%Ag+、5%Bi3+、zSb3+荧光粉的白色LED器件在3.3 V驱动电压下的电致发光效果,其中a) z = 1%,b) z = 1.5%,c) z = 2%。此外,还展示了在阳光、冷白光LED和暖白光LED照射下水果的图像d)。图中还对比了WLED1的电致发光光谱与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光敏色素(PR/PFR)的吸收光谱e)。
索比光伏网 https://news.solarbe.com/202506/18/390550.html
本站标注"来源:碳索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作品,均属www.solarbe.com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的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转载、复制、传播等方式使用。
经授权使用者,须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在显著位置标注来源,不得修改内容。违规者将依据《著作权法》追究法律责任,本站保留进一步追偿权利。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在光电转换效率(PCE)上频频突破,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热门方向。界面层材料——特别是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在提高电池性能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常规SAM存在电荷传输效率低、稳定性差和大面积可加工性差等瓶颈,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近日,大湾区首个钙钛矿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御电超充”站,在深圳坪山成功并网并正式投入运营,其中极电光能和深圳现象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负责钙钛矿组件及立面光伏部分,推动新型光伏技术的示范应用落地。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专题聚焦快速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华晟新能源在内的14家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齐聚一堂,共商行业破局之道。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会议并强调,要坚决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引导行业向技术创新和价值竞争转型。此次会议是国家层面继2023年11月专项座谈会后,再度释放的“反内卷”强信号,为光伏产业供给侧改革注入新动力。
2025年7月7日江西师范大学梁爱辉&陈义旺于AM刊发聚合物模板仿生矿化成核及无溶剂技术实现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成果,受天然生物矿化机制的启发,研究人员首创在钙钛矿层的埋底界面引入功能性生物聚合物羧甲基壳聚糖(CMC),以促进均匀的垂直成核。此外,CMC可以改善钙钛矿薄膜质量,钝化界面缺陷并减轻残余应力。最后,采用无溶剂法制备的含有CMC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现出25.12%的显著效率,位居无溶剂制备器件中最高的水平,同时还表现出显著提高的稳定性。令人鼓舞的是,大面积PVSC(1 cm²)实现了高达
张一峰博士在技术报告中介绍了通威在钙钛矿/硅叠层电池领域的最新突破。通威创新性地采用兼容现有异质结产线的技术方案,通过工艺优化,配方设计和钝化技术的改进,攻克了商业化钙钛矿保型成膜技术难题。最新数据显示,通威研发的小面积叠层电池效率已达34.37%,210半片全尺寸电池效率突破27.46%,并已完成叠层组件全流程工艺开发。
近年来,在空穴传输层(HTLs),尤其是自组装单层(SAMs)的辅助下,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发展迅速。然而,目前器件性能强烈依赖于 HTL 厚度,其厚度需严格控制在 <5 nm,若 SAM HTL 厚度超过 10 nm,将导致效率大幅损失。在此,华东师范大学方俊锋&李晓冬报道了一种厚度不敏感的聚合物 HTL(P3CT-TBB),通过 1,3,5 - 三(溴甲基)苯(TBB)对聚 [3-(4 - 羧基丁基)噻吩](P3CT)进行 p 型掺杂制备而成。TBB 可从 P3CT 的噻吩链中夺取电
7月2日,浙江海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型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备案。
在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已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港股上市企业协鑫新能源(00451.HK)作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在ESG领域持续投入,为全社会积极贡献,还在近年形成并落实“光伏+天然气”双主营业务发展战略,其双驱动转型成绩斐然。
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因其有望超越单结电池的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效率极限,而成为当前全球先进光伏技术研究的热点。受制于短波光子的热驰豫损失,传统晶硅单结太阳电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瓶颈。为此,科学家们提出将宽带隙钙钛矿与晶硅集成,通过构建串联叠层太阳电池,有效减少载流子热驰豫损失,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实现光电转换效率的突破。叠层太阳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超高效先进光伏技术。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正在解决两个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挑战,减少铅的使用并延长功率转换效率的稳定性,采用微聚光器和皮秒激光加工的新型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