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简称“136号文”)落地已超过两周。文件中“鼓励存量项目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
2月27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陆上能源部主任王昊轶在“光伏行业2024年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表示,2014年前投运、运行超过10年的电站规模达19.5GW,这些电站的组件效率普遍不足17%,严重影响了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对老旧光伏电站进行升级改造,已成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王昊轶指出,光伏电站升级改造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必要性来讲,一方面能解决土地供应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水平。我国负荷、资源、人口和土地逆向分布,土地资源制约光伏发电可持续发展,而多年开发建设积累的经验,使部分老旧电站厂址具备土地优化使用条件。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电站收益,高效组件、大型方阵和大跨度支架的应用,提高了能量密度,增加了发电量,能效规范的发布也提升了电站的电网友好性和技术经济性。
从可行性来看,组件效率大幅提升,从2007年到2024年,组件效率从17%提升至25%,功率从220瓦提升到720瓦,同时组件价格从3.8元降至0.7元,为升级改造创造了空间。此外,光储融合可改善光伏电站出力特性,随着电化学等新型储能价格下降,在电源侧配置储能系统,通过电网一体化调度,能提升电站整体技术经济性。
目前,光伏电站升级改造主要有两种技术方案:
一是原址等能改造,安装容量或额定容量不变,通过组件和设备升级提高发电量,其优势是边界条件清晰,对既有基础设施利用度高,手续管理简单,但增量收益主要来自组件性能提升。
另一种是原址增容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条件,优化能配比,更换组件、逆变器等设备并改造输电线路,优势是能提高装机规模,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但管理程序复杂,需变更一系列手续。
然而,升级改造也面临诸多问题。管理体系方面,缺乏电站改造评价体系和参考指标,申报备案和管理流程有待规范;补贴核算方面,涉及原有补贴项目改造后容量、电量变化,补贴电量核算和支付比例影响企业决策和收益;电网安全方面,改造脱网及增容后发电特性改变会冲击电网安全;项目用地管理方面,存在土地政策变化及生态保护问题;电网接入方面,涉及接入系统批复、审批流程、储能配置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王昊轶建议,积极开展光伏电站升级改造管理政策研究,优化审批流程,评估改造规模;按年度对区域内项目统一开展电网安全校核,有序推进前期工作;研究用地管理方案,分类施策保障各方权益;按原安装容量等同发电量核算,分别确定补贴发放方式。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