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近十年的配额制,终于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以下简称“保障机制”)的名头落地。
十年来,数易其稿,多次征求意见。由“配额制”改为“消纳保障机制”,由考核供给侧改为考核消费侧,由国务院发文改为部委发文,既是顺应行业形势变化,也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
无论从名头还是内容来看,保障机制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保障作用毋庸置疑,但对于一项十年磨一剑才艰辛出台的政策,其着眼点一定不会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如果认为保障机制仅是为了解决消纳,显然低估了其对于新能源行业发展乃至能源转型的重大意义。
保障机制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建立能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过去十年,我国的能源转型主要依靠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缺乏刚性责任约束机制。从目前来看,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基本能够如期完成。但要达成2030年20%的目标,乃至未来真正完成能源转型,随着能源消费总量这个基数越来越大,非化石能源占比指标的提升将越来越难,必须要有分解落实责任的机制和手段。
保障机制的实施,将可再生能源发展责任以电力消纳权重的形式分解到省级政府,通过逐年提高权重指标,以及未来可能制定的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形成责任约束,推动能源转型不断深入,形成能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新能源行业来说,保障机制将成为下一个十年最重要的政策支撑。从资源富集度、技术成熟度以及成本下降情况来看,未来风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仍将是能源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过去十年,新能源发展本质上是靠补贴带来的经济效益驱动开发企业,进而推动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在当前新能源已具备相当规模的情况下,继续大规模发展对土地资源和消纳空间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部分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难有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全面平价之后,新能源项目收益能力将有较大幅度下降,相应的成本特别是各类非技术成本下降空间有限,开发企业投资动力也将受到影响。如果不着手解决这些矛盾,新能源发展可能在平价之后进入低迷期。
保障机制的实施,是新能源发展机制由经济驱动变为责任驱动的重大转变,发展责任将落实到地方政府与电网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而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各类非技术成本下降,确保全面平价之后新能源发展空间。从这一点来看,保障机制对于未来新能源行业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上一个十年的补贴政策。
保障机制将从“十四五”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从分解的可再生和非水可再生消纳权重及现状看,各省完成2020年消纳权重基本不存在困难。分析认为,这样设计的原因是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比重指标基本能够如期完成,不需要采取激进手段推动行业加快发展。预期到2021年之前,保障机制将以试运行和完善机制为主,为各省份留出准备时间和空间。2021年起,预计权重指标将逐年提高,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将明确,保障机制的重要作用将会真正发挥显现。
总之,保障机制的出台,建立机制的意义远大于权重指标,对未来的意义远大于当前,下一个十年,才是保障机制锋芒毕露的时刻,平价之后的新能源发展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