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欢喜的是其环境效益,让人忧心的是这笔经济账该怎么计算和支付,如何让居民“改得起、用得起”,让企业能够乐于参与进来。清洁供暖的快速推进与政策大力推动不无关系,但正所谓成也补贴,败也补贴。
进入2018年供暖季,随着清洁取暖重点区域范围扩大,一次投入补贴和运维补贴将使政府财政压力持续加大。
以北京“煤改电”为例,“每户每年1万千瓦时电补贴指标,每千瓦时电补0.2元,如按此补贴强度推广到所有北方地区,单运行费用一项就需要每年2000亿~3000亿元补贴,这还没考虑巨额初始设备投资,”对企业而言,虽然技术方案都是现成的,但限于供暖项目的公用事业属性,如果补贴力度不够,对企业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据北京热力设计所所长田立顺介绍,河北涿州市的一个清洁供暖项目拟采用PPP模式推进,技术路线选择是热电联产和燃气锅炉调峰方式,一期项目投资32亿元,财务分析显示,项目在无政府投资补贴和运营补贴的情况下,年平均利润总额为负。
在用户层面,以前北方农村地区,一个采暖季大致需要2000元左右。根据中国煤控课题项目组调研数据,“煤改气”成本约为散煤3倍,“煤改电”成本约为散煤4倍。来自山东的入户调查显示,取消补贴后“煤改气”、“煤改电”的大部分村民都会选择重新烧煤,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无法支撑用电或天然气采暖。
专家指出,现阶段政府财政补贴是必要的,否则难以启动和持续,但从长远来看,必须探索更多非现金激励政策模式,需要通过标准和政策引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尽可能降低财政补贴强度,形成“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清洁供暖商业模式。
这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未来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新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当下最有效的还是价格机制的调整。
11月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称,今年有能力保证民生天然气供应。其底气来自于以下措施:国家发改委5月份已下发《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要求自6月10日开始,全国开始执行新的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新的居民门站价格较此前上浮0~0.35元/立方米。进入供暖季,地方政府也开始行动起来,着手疏导终端价格。11月份以来,已有河北、山东、青海、黑龙江等多地在筹划门站价格传导至居民端有关事宜。
但在“煤改电”领域则缺乏这样的机制。日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在上报省政府的一份专报中,对完善清洁取暖相关电价疏导机制提出建议,对电网企业因推进清洁取暖增加的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合理投资,统一纳入本省(区、市)输配电准许成本,已完成输配电价改革的地方,下一监管周期再统一考虑。探索完善上网侧峰谷分时电价制度,并按照当地大容量主力燃煤机组的边际发电成本确定谷段上网电价。
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电供暖用户电价由发电侧市场交易电价、相应时段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构成,通过市场化方式降低用电价格。
这一领域的探索也在进行中。据河北省张家口市副市长李宏介绍,通过构建“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与电网公司合作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平台,鼓励风电企业将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之外的发电量通过挂牌和竞价方式在平台开展交易。通过风电企业让利和降低输配电价政策, 可将电供暖用户侧电价控制在0.15元/千瓦时左右,使电供暖成本与燃煤集中供热基本持平。
对于特殊人群,在环保之外,还应有基于民生的考虑。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认为,大规模的“煤改气”、“煤改电”增加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与其现在制定一些不可持续、有可能造成浪费的政策,不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可行的数量目标、补贴标准及年限。对于贫困的地区,应根据收入水平、发展水平决定农民的采暖方式,避免采暖补贴政策到期后引发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