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规则体系于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您如何看广东先行先试的意义和影响?
谷峰: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市场相关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是本轮电力体制改革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开始跨越“市场建设的门槛”,电力计划体制的核心“计划调度”制度开始进行变革,意味着我国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从“普及概念”走向了“具体设计”,意义重大、进展喜人。
从规则体系征求意见稿来看,征求意见稿从市场设计的角度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对电力经济体制的叙事模式。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已经推行三年,这三年也是全行业转换观念的一个过程。新一轮电改发用电计划放开、输配电价核定、电力市场建设、增量配网放开、售电业务放开等内容,采用的是各项改革工作齐头并进的办法。这种做法确实在初期声势很大,发动了整个行业参与改革,起到了动员各方面力量,关注改革、参与改革的作用。但是,这些改革内容是存在内在逻辑的,换句话说改革工作是具有系统性的,各项改革内容在这个系统中都将围绕核心,以树状结构存在。仔细研读规则体系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广东试点已经找到了这个核心,就是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规则体系征求意见稿整体围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展开,中长期交易机制设计、辅助服务机制设计、电力市场监管、市场风险控制、市场运营机构设置等都围绕电力现货市场背景进行阐述,都要服从于电力现货市场设计。以往,发用电计划放开、输配电价核定、电力市场建设、增量配网放开、售电业务放开等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逻辑不能自洽问题,在这种叙事模式下,找到了合理的安放位置,就是俗话说的“环节上通了,条理上顺了”。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电力体制改革的经济学逻辑就是,还原电力的一般商品属性,通过市场发现电力的价格,用价格引导电力资源配置。在电力市场诸个环节中,电力现货市场是承担价格发现职能的,经济学上讲供需发现短期价格,电力供需只有在电力平衡的即时点上才最为准确,相应电力现货的价格将带有最为真实的时序信号和位置信号。如果没有电力现货价格,则会出现直接交易价格在宽松(电力供应)的时候比国家核定价格低,在供应较为紧张的时期直接交易价格将比国家核定价格高,那么可以推出“市场价格围绕国家核定价格波动”的结论,即国家核价最为准确,核价是交易价格之“锚”。如果市场交易证明了核定电价的准确性,为什么要改变核价的体系,为什么要建设市场呢?所以这个问题的正解应该是,建设电力现货市场发现价格,直接交易和优先发(电)制度规避风险。同样,售电业务应当是电力现货环境下的售电业务,市场监管应当是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监管。换句话说,中发9号文提出的“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只有在电力现货市场背景下才能够得到彻底的落实。
还要说的是,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市场试点任重道远,尤其要重视市场设计。因为,我国改革有个特点,突破艰难复制快。这带来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问题,即后发者学了先行者摸索过程中采用不得已的妥协措施,这种情况在前三年实践中出现的次数较多,所以建议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市场的设计者能将一些过渡性的妥协措施进行标注,方便其他地区按“真经”学习复制。
记者: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工作将按照模拟推演、模拟运行(不结算)、结算试运行三个阶段开展,确保市场平稳有序。对于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进展程度,您如何看?
谷峰:应该讲这次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模拟推演、模拟试运行(不结算)、结算试运行三个阶段开展,相对我国传统电力市场建设的阶段划分也做了创新。我国近20年电力市场建设通常的阶段划分是规则体系起草、模拟运行(不结算)、试运行(真实结算)、正式运行四个阶段。通常规则体系起草阶段应当解决整个市场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市场全流程闭环,切除计划手段影响,并完成市场规则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模拟运行(不结算)主要是让市场主体熟悉具体实操,根据模拟数据进一步完善规则;试运行是在模拟运行基础上,剥离偏差数据,进一步完善规则,这主要是因为模拟运行阶段由于不进行结算市场主体为了验证不同报价策略对自身影响,难免在模拟运行中提交各种极端数据信息,造成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偏离;当市场稳定,市场规则得到充分验证,就可以从试运行阶段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了。广东市场建设的历史上就有重视模拟运行,把规则完善、市场主体培训、技术支持系统验证放进模拟运行的做法,上一轮改革南方区域市场就曾经模拟3年以上。从本轮的安排上来看,应该是要将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规则完善、主体培训与模拟运行相结合,“用中学、学为用”效率通常是最高的。应该说,这种时间安排,有利于督促市场主体熟悉规则体系,提高市场建设的效率。能够想象,规则体系的征求意见稿通过较长时间的模拟运行,应该还会发生很多变化,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广东的具体条件。
建议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在模拟运行过程中,学习上轮改革华东区域电力(现货)市场的经验,模拟阶段穿插短期的试运行。华东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在模拟阶段的中后期已经引入了两次“试结算”名义的试运行(3天和7天),用以获取更加真实的模拟运行数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市场数据分析成为本轮改革市场设计宝贵的经验。因此,华东在模拟阶段短期试运行的做法,可供借鉴。
记者:距离“2018年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的时间节点仅剩三月有余,据您了解其他几个试点的情况怎么样?
谷峰:8个现货试点是不能够来一个“英雄排座次”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作为整个电力市场的核心,牵一发动全身,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栏,起跑速度对结果并非是决定性的,应该讲要从“效果重于过程,速度服从质量”角度看待各个试点进程。由于我国电力工业长期处于计划调度制度之下,对电力现货市场运行缺乏成熟经验,仅2000~2006年间,浙江省和华东区域运行过基于全政府授权合同(代替中长期交易)的集中式市场,其中现货部分均采用了全电量竞价的单边电力库。因此,电力现货试点建设“小步不停”是可以接受的,以“半现货、准现货、混合式现货”方式强行上马效果可能不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17〕1453号)提到了2018年底启动试运行的要求,但是也明确指出“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推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工作的决心(有要求)和耐心(不怕等)。
总体上看8个试点地区中,广东和浙江工作进展都比较快,两地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广东是希望通过模拟阶段完善规则、验证市场模式,搁置所有的争议,加快试运行工作的节奏是广东努力重点;浙江由于已经经历过2000~2002年的试运行(真实结算)和2006年参与华东区域电力市场试运行,对所选市场模式、市场运行流程等市场内部问题心里有底,反而对市场间(跨省区)交易等外部问题和现货市场引发的运营机构分工等深层次问题更加关注,希望在现货市场启动前就这些问题达成一致。从试运行工作时间安排来看,广东的进展要先于浙江;从1453号文的试点工作内容来看,浙江已经完成了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方案(含配套的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并于2017年完成省政府的行政决策程序,反而要先于广东。
除广东和浙江省外,其他6个试点地区也按1453号文确定了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第一责任单位、试点实施工作牵头单位和相关单位的分工,福建省已经就初步市场方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进行了汇报,甘肃等省完成了课题研究。浙江省所涉及的外部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经国家协调,也有了一定进展。
记者:电力现货市场是价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现状和关键问题?
谷峰:先说一下,电力现货市场对于价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可不仅仅是重要环节,是最为关键、核心和首要的环节。就当前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进展,一句话讲:一切正常。既然是试点,就会有各种曲折,各种障碍,各种争论,没有争议的市场建设起不到试点的作用。学界一直有“后发优势”和“后发陷阱”的争论,这两种论断中涉及的特点,已经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中不同程度体现出来。我们应该给先行先试者,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信心。
实际上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市场概念的建立,是否能够相信市场通过价格可以引导好市场主体的行为。如果市场设计者自己不相信价格这只“无形的手”可以起到近似“上帝之手”的作用,那么设计出来的市场就会扭曲价格,违背了我们向“现货市场发现价格”前进的“初心”。坚定市场的信心还包括在市场摸索过程中,对创新和失误的高度耐心和容忍。新生的市场机制会触及传统计划体制的“条条框框”,甚至可能会出现试点的某些举措达到了违反计划体制规定规章的程度。中发9号文已经明确了电力市场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有什么错改什么错,不要出现因错而停的结局。市场建设大步快走和小步快走都是电力工业需要,但是因噎废食是要极力避免的。
另外,双轨制现货、降价(为目的)现货、过度行政干预、未系统考虑的市场设计也会大大限制现货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造成很大损失,这都是现货市场设计过程中应当极力避免的。
记者:目前建立电力现货市场还面临不小的挑战,市场监管也面临很大压力,您认为当前现货市场监管中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谷峰:为避免市场失灵,必须加强监管,这也是中发9号文的要求。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电力市场机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电力市场失灵也是存在的,导致失灵的原因也基本来源于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表现为市场主体行使市场力干预发现价格、电力市场调整机组结构(清洁化)能力有限、运营机构信息公开范围主体覆盖不全、信息内容不充分等,这也是现货市场监管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一是从国外经验看,电力市场取消了输送商的统购统销,行使市场力主要是有组织的生产者,因此国外的市场力监管主要针对生产者进行,要求市场模式设计能够自动抑制市场力,或通过向市场力强的主体发放固定电价合同锁定其操作电价能力,事中、事后监管反而是“威慑之剑”而非核心手段;二是由于电力就近平衡的经济性明显,市场化后,负荷中心的矿石燃料机组相对一定输送距离的可再生能源和综合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因此会影响生产侧结构调整的速度,国外通常选择配额+绿证(等于补贴)等抬高矿石能源成本的政策措施平衡双方的竞争;三是国外成熟电力市场对于信息公开的处理方式是,要么运营机构完全独立,要么采用剥离运营机构拥有者交易权的方式,推动运营机构“无话不说”(“坦白”并不影响运营机构和运营机构所有者的权益)。从国外市场设计和建设防止市场失灵的措施上看,都努力把措施放在市场之外,并且措施主要是机制和政策,而非直接的行政指令。
在我国尤其要指出的两点,一是我国的市场建设初期并不能照搬国外的市场力监管重点,必须有中国特色,因为在我国市场建设的初期仍然存在统购统销的电量,由于电量逐步放开,加之电力的交割使用必须集中进行,因此统购统销的主体近期是毫无疑问的头号市场力监管对象,生产者远远不能与之相比,不仅仅在未放开计划部分,还在已经市场化部分的控制力。目前,一些市场设计集中精力于生产者市场力监管在市场成型后是对的,但是在市场初期有主次异位之嫌。二是不能简单认为电价上升就是“市场失灵”,电力市场的价格长期由供需决定,短期由燃料价格决定,一味的强行压制电价上涨(近年的燃料价格剧烈上涨在各地的直接交易价格中基本没有体现),结局就是火电企业全面亏算,从火电企业“无电可发”走向用户“无电可用”。
记者:现货交易更接近运行时刻,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发现电力价格,更快速、真实反映市场供需趋势,让电回归商品属性。达成目标任重道远,您有什么建议分享大家?
谷峰:现货市场试点掀开了中国电力工业全新的一页,将建立现代的电力资源配置体系,将改变全体电力工业从业者的未来,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有几点个人见解供批评指正。
一是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成为不可逆的大势所趋。建设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困难与羁绊并不可怕,最让人担心的是如同上一轮华东区域市场那般戛然而止。如何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成为不可逆的大势所趋呢?系统性思维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首先,加快电力法、电力调度管理条例等电力行业根本性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将建立现代电力市场体系、以电力现货市场为核心推动市场建设工作通过立法立规确定下来,避免合乎文件不合法的尴尬情况出现;其次,尽快完成基于现货市场的电力市场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我国的电力市场体系具体如何组成,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评价指标;再次,试点地区成立专门的电力市场建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责任,给予足够的授权:对于试点地区现货市场的有关问题可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情况下,作为最后下决心者,并承担相应责任;最后,通过各种方法使市场管理委员会代表性更充分、中立性更强、专业性更好,并辅以主任轮换制、匿名表决制等有效手段,用以讨论解决现货市场中需要确定各种常数和边界条件。
二是电力市场设计过程中善于让数据说话。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是电力系统最为复杂和精妙的设计,最忌讳“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走人拍屁股”,更不能使用“拍头测算法”贻笑大方。“拍脑袋”不习惯精准的客观定量,倾向于粗略的主观定性。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具有很强破坏力,堪称尽害无一益。“拍脑袋”的背后恰恰是电力计划体制的监管方式。为什么我们要让数据“说话”?实质就是落实中发9号文加强监管,转计划管理为现代市场监管的要求,要让潜规则“彻底闭嘴”。电力市场设计中,由于真正的市场化环境并没有完全形成,而制造一个实际的硬件环境需要极大的成本,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力市场仿真环境。电力市场仿真环境依据电网网络特征与电力市场的实际规律模拟实际的电力市场的运营,以此来分析预测各种市场模式和规则细节对未来市场运营状况的影响,进而参照仿真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起到避免风险、提升效率的作用。通过仿真,可以清楚地知道,建市场的成本和市场优化的红利谁多谁少,集中式市场和分散式市场谁更适合当地电网……,市场是用价格说话,那么设计市场的争论就应该用性价比的高低来决策。
三是加强现货市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电力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属性,电力市场机制的设计和监管都将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不同(例如世界上大宗商品当中只有电力必须一个集中的现货市场),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应当整合电力管理职能,成立相对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现有行业管理职能放给市场,既不能再管“生”也不再管“养”,改变“平时多龙治水、遇事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此外要深入研究监管方式方法,杜绝将计划职能翻牌。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全行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了很多“换汤不换药”的所谓“监管”,其实就是原来的计划管制职能换了件“监管”的衣服,例如原来的“管理部门拍板”变成了“监管部门协调”,其实还是那个部门做的还是那件事。监管的直接目的就是维护市场公平,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搭台唱戏”,规则制定好,台子搭起来,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谁在里头“兴风作浪”并且违反规则,监管机构才能出手,至于市场里的问题一切按市场规则解决。这并不意味着监管机构属于“点头不算摇头算”的看客,而是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人员必须具备市场涉及的经济、法律、电力调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装备都要信息化、现代化,才能依据规则“吹哨子”,这个“哨子”可不那么简单,直接裁决的就是具体的经济利益,毫不夸张的说由于行政复议,未来监管机构做被告的几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