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我国蓝天保卫战升级扩围,近期河北、天津、吉林、内蒙古等多地密集发布作战路线图。作为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仍仅为34%,距离国家规划的“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将达70%”的目标依然较远,而且面临着资源、补贴等诸多挑战。
多位专家认为,清洁取暖不简单等于“煤改气”或“煤改电”,应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着力供暖系统的全面升级。
多地密集公布蓝天保卫战路线图
随着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了第二期,目标是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重点区域除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这次特别强调把汾渭平原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以北京为重中之重,雄安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北京市南部地区的同等水平。”原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协会副理事长杨朝飞在8月25日召开的2018国际清洁取暖峰会暨应用工程展上(下称“峰会”)表示。
在此之下,近期河北、天津、吉林、内蒙古等多地发布作战路线图。天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要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8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25万千瓦。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4%以上。到202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52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市及各区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25%。
河北则把保定所在的冀中南太行山沿线通道方向定为空气质量重点改善区,提出保定要力争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而其他各市要立足退出“后十”,努力实现达标。
吉林的方案明确2018年底前,各市(州)要制定完善城市建成区水泥、平板玻璃、焦化、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计划,明确具体时间表并向社会公布,逾期不退城的依法予以停产。2019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
内蒙古的目标是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3.8%,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较2015年下降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11%、11%;提前完成“十三五”环保约束性目标任务的城市,要保持和巩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环保约束性目标。
与此同时,督查风暴也更密更急。据杨朝飞介绍,2017年6月至7月,第一批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全面启动。2019年将开始第二轮督查,将有关部门和国企纳入督查范围,“生态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将越来越严格。”
清洁取暖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我国清洁取暖从去年以来全面推进。根据十部委2017年底共同发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将达50%,替代散烧煤7400万吨;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将达70%,替代散烧煤1.5亿吨。
“从实践来看,全面推进清洁取暖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在峰会上介绍说,根据各地上报的数据汇总,2017年北方地区共新增清洁取暖面积20亿平方米,约完成了五年规划目标的17%,开端良好。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清洁取暖依然任重道远,技术、资源、市场各个方面都需要继续扎实推进。”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俊峰认为。
在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过程中,散煤治理是重中之重。《计划》明确,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在此之下,“煤改气”“煤改电”等散煤替代方式,被作为重点推广措施。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介绍,2016年至2017年,“2+26”(北京、天津和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城市)城市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70多万户,去年冬季北京市PM2.5浓度大幅降低,根据专家团队的测算结果,散煤治理贡献率达40%左右。
但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去年“煤改气”推进使得天然气需求规模超预期增长,而供应侧又因各种原因出现始料未及的减少,多地出现气荒,北方一些地区“煤改气”工程暂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亿认为,通过燃烧煤炭和天然气来给建筑供热,是高能低用。在他看来,除非中国在燃气资源方面有所突破,否则天然气很难成为主导能源。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到7%,如果像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达到20%的占比,保守估计每年需消费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年产量约为1400亿立方米,由于天然气产量增速低于需求增速,届时,将剩余5000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需靠进口填补。“如此,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占到现有全球天然气贸易总量的50%左右,不符合国家对于能源安全的要求。”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算了一笔账: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如果全部“煤改气”,一年用气量约2000亿立方米,而2017年全社会用气量才2373亿立方米;如果全部“煤改电”,一年用电量约需2万亿度,而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一共才8695亿度。单从能源供应的层面看,已经困难重重,若再加上每年的财政补贴负担、安全等问题,未来的清洁取暖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加强各部委之间的协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进清洁取暖规划的落实。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北方地区资源禀赋、供暖时长等特点,从实际出发,采用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供暖方式,循序渐进地推动工作。坚持突出重点,率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并在推进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好雄安新区示范带动作用。”郭智表示。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副巡视员吴险峰也认为,清洁取暖要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合理确定改造技术路线,尤其是对农村散煤要把好技术关,选择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取暖技术路线。
据他介绍,当前我国农村供暖综合能耗在27千克标煤/平方米左右,而节能建筑的供暖综合能耗仅为8.7千克标煤/平方米。农村取暖建筑中仅20%采取了一定的保暖或节能措施。“边供热、边补贴、边散热”的现状,导致大量资源浪费。
“必须着力供暖系统的全面升级。”谢秋野说,应采用天然气、电、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多元清洁能源,作为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的热源,并配以高效输配管网,节能建筑。
江亿表示,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工业余热未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作为清洁取暖热源的重要补充。应充分考虑工业布局与居民供暖系统的统筹布局。工业余热有效利用,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能源和财政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