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王勇 《能源》杂志官方微信深度关注能源经济现象。
看中国光伏业近几年的发展进程,就能理解新政的必然性。
借用当下较为流行的歌词来解读“531新政”,“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忽然暴风雨。无处躲避,总是让人始料不及。”这份来自新政沉甸甸的“爱意”,却让光伏行业难以接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整个行业沉溺在“531新政”带来的冲击中时,回顾过去或许对于光伏行业的命运会得到较为清醒的认知。
政策下的沉浮
中国光伏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20年的发展后,进入稳步增长期。2007年之前,国内整个光伏行业处于初期示范阶段,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仅87MW,且近一半项目为政府性和政策支持性项目,商业化应用尚未正式启动。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国内光伏行业的飞速崛起,也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被逼而至。国内曾推出一系列与电价、电网及安装相关的强力政策,让国内光伏制造商得以迅速扩产,抢夺行业制高点。国内光伏产能及技术的双轮驱动引发了一大批海外同行的不满,并提议所在地政府对中方实行“双反”制裁,中国企业被迫陷入海外贸易战。
2009年,光伏产业面临“三头在外”的困境——原料在外、市场在外、设备在外,陷入受制于外的尴尬局面,国内光伏市场的开发迫在眉睫。
产业化是光伏行业发展的第一步,“金太阳示范工程”是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推力。从2009年该政策的出台到2013年被叫停,短短四年间,“金太阳示范工程”在国内遍地开花。
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金太阳工程的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三部委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这项政策给彼时的光伏制造商打了一针强心剂,由于金太阳工程项目国家采取补贴系统总投资50%的办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多得到财政补贴,采取“低购高报”的办法,提高系统总造价,骗取补贴。
尽管在此期间调整相关政策,如2010年由项目业主自行招标改为国际集中招标,次年取消集中招标,并于2012年对于补贴额度做出调整,但是“事前补贴”的模式仍未发生变化。
不可否认,“金太阳时代”是中国光伏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各地建设金太阳的热情十分高涨。虽然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补助标准不断调整下滑,但每年申报的项目规模逐年上升,除了2009年的632兆瓦安装量之外,2010年纳入金太阳示范目录的项目规模为272兆瓦,2011年为677兆瓦,仅一年后,2012年这一数字就飙升至4.54吉瓦。
数字让人亢奋,然而现实却是一片狼藉。真正按期竣工并网发电的金太阳项目占所有项目的比重不到一半,金太阳的完成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事前补贴”模式迎来终结和清算。
2013年3月,财政部决定金太阳示范工程不再进行新增申请审批。2013年5月,财政部曾发布《关于清算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规定没有按期完工的项目,要求“取消示范工程,收回补贴资金”;没有按期并网的项目,则会被“暂时收回补贴资金,待并网发电后再来函申请拨付”。
同年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清算2012年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通知》。按照规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项目在2013年6月30日(含)前完成并网发电的,按原补助标准5.5元/瓦进行清算。2013年12月31日(含)前完成并网发电的,补助标准按5元/瓦进行清算。2014年6月30日(含)前完成并网发电的,补助标准按4元/瓦进行清算。
“金太阳时代”宣告终结,金太阳工程也随之成为历史名词,随之迎来的是光伏“度电补贴时代”,光伏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高潮,国内大型电站崛起以及分布式光伏项目走上舞台。倘若以“531新政”作为后补贴时代的起点来定义的话,那么2013年开始的“度电补贴”时代,则是规范补贴下的高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