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一个支架上的组串排布时,当遇到一个支架上有两个组串(假设2行22列布置),一般会有以下两种组串的排布及接线方式:
方式1组串1和组串2分别位于光伏方阵的左右两侧,组串内部的串联接线的形状为C形。
▲方式1示意图
方式2组串1和组串2分别位于光伏方阵的上下层位置,组串内部的串联接线的形状为一字形。
对于方式1,其优点是正负极都从同一侧出线,节约了电缆;缺点在于支架上两个组串都有一部分组件在下面一行,在早、晚影子较长时,下面一排被遮挡,两个组串的发电量都会受到影响(由于一般遮挡发生时辐射量已经很低,且只遮挡下面一行而没有遮挡上面一行的时间段很短,所以实际发电量影响很小)。
对于方式2,其优点是下面一行和上面一行分别为一个组串,当下面一行被遮挡时,上面一行发电量不受影响;而其缺点就是由组串的两侧出线,所用直流电缆长度较长(即使用跳接的方式直流电缆长度也是变长了,只不过一部分长度转移到了组件自带电缆上)。
由于采用方式1时发电量影响并不大,所以本着节约电缆用量的原则,目前采用方式1布置和接线方式的光伏电站较多。
然而由于双面组件的出现,使得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我们都知道双面组件的距地高度和其接收到的反射辐射量是有关系的,适当增加组件的距地高度有利于提升其反射辐射的接收量。而此时我们会注意到,对于一个典型的2行22列的光伏方阵而言,下面一行的距地高度和上面一行的距地高度是远远不同的(尤其是在组件竖向布置时),所以他们所接收到的反射辐射量也是不尽相同的。
从直观上我们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下面一行组件的背面空间会暗一些。所以显然下面一行组件的电流也会低于上面一行组件。
而此时,在进行组串接线时,如果选择方式1,受下面一行组件低电流的影响,上面一行组件的电流也会降低,从而使得整体的输出功率有所降低。
而如果采用方式2,此时上下两行单独成串,互不影响,充分的利用的双面组件的性能,提高了发电量。
当然,此时也尽量不要将这两串接入到统一路MPPT中,避免两个组串之间又发生相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