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隆基股份每千克单晶方棒的现金成本为48元,每千克方棒的出片量为62张,每片切片成本为0.6元左右,最终算下来,每张硅片的非硅成本为1.37元。若硅料价格能跌至一百元,即便单晶硅片价格跌至3.6元,隆基股份依然可摆持15%以上的毛利率。
我们或许可以大胆预测在2018年四季度单晶的市场份额占比会超过50%,进而让单多晶孰优孰劣的产业之争一锤定音。
三、多种新技术呼唤单晶产品
制造技术进步促单晶崛起。单晶与多晶比最显著的不同点就在于单晶在晶体生长环节需要更加精密复杂的单晶炉,单位产能的投资额度显著高于多晶。但是近些年我国优秀的装备制造企业突破了一系列高精尖的难题的同时更大幅度的降低了单位产能投资额度。晶盛机电、连城数控、北方创业等装备制造企业的崛起以及技术的精进是这一次产业替代背后的奠基者。
平价上网的呼唤高效技术。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除了组件成本,还有运输、安装、线缆、支架、桩基、土地等“刚性”BOS成本和运维成本。随着近些年组件价格持续下滑,组件的成本占比越来越低,而BOS成本则由于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大宗商品的涨价持续上升。因此,通过高效替代低效来降低光伏电站BOS成本,是实现平价上网的必由之路。
高效技术与单晶相得益彰。单晶硅片在制造之初,为了保障为了发电效率在晶体生长环节花费更多人力物力使得内部晶格序列一致,效率天然地就要比多晶高1~1.5%。近来我们看到了PERC、半片、MBB等技术正在或即将走向大规模应用,而这些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叠加在单晶硅片可以获得更显著的功率提升。以半片技术为例,半片技术应用于普通多晶电池片后60片组件功率提升约6W,而应用于单晶perc电池片上,半片技术可以提升10W的功率。
因此,新技术们呼唤单晶硅片成为主流,而伴随着众多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单晶的产业地位在不断被夯实。单晶替代多晶,是众多新技术应用呼唤的必然。
四、疯狂扩产背后的产能过剩担忧
2017~2018是单晶扩产最为迅猛的阶段,主流企业几乎都有参与,但这场产业替代绝非一帆风顺,有几个隐忧参与企业必须要注意到。
产能过剩的隐忧。单晶硅片产能从2016年初的10GW出头扩充到2018年底的70GW;多晶硅片产能虽没有增加设备,但100%进行了金刚线切割的改造,技改以后单位重量的硅锭出片量提升20%,进而带来约15GW的新增多晶硅片产能。
种种因素叠加下,硅片价格必然下滑到某些边际成本较高厂家的现金成本方可出清产能。多晶硅片产业经过多轮厮杀,剩下的企业实力不容小觑,之前我的文章《成人礼》有过预测,2018年多晶硅片价格可能跌至3元/pc,单晶硅片对应地将跌至3.6元/pc。
单晶用高品质硅料供应紧缺的隐忧。并非所有的硅料都适合用在单晶硅片上。根据2017年的调研,国内一线硅料企业仅有约60%的硅料能满足单晶硅片的需求,而国内一些更小一些的企业比率会更低。随着单晶占比继续提升,硅料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十分突出,不同品质的硅料的价差将会拉大。新增硅料产能出来以前,硅料环节的市场格局将会对单晶硅片不利。
单晶的产业替代走向深水区,非经济理性决策增多。前些年单晶市场份额占比提升是在单晶占比较小、市场整体容量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下取得的,而进入2018年,单晶的市场份额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则会挤压部分多晶硅片厂的生存空间。由于部分多晶硅片产能属于垂直整合大厂的自有产能,关停产线涉及资产减值、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所以在单多晶的选择上并不能假设为完全理性人。单晶必须以非常诱人的价格才能促使多晶业者关停产线,虽然我们测算单晶硅片有充足理由比多晶硅片卖贵1元/pc。但实际市场情况可能是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的价差会逐步缩小到0.5元以内。这对单晶企业的利润是不利的。
国外贸易战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的担忧。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是全球前四大光伏市场,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从需求端讲,2018年全球市场面临着五年来未曾遇到过的复杂形势,中国市场面临着两次补贴下调的累积影响和补贴缺口持续扩大的问题;美国市场则由于201抢购囤货已经有大量组件库存,叠加201政策30%的关税影响,美国市场的需求肯定要下滑;日本从2018年二季度以后FIT电价会从24日元下调到21日元,叠加大量的电站运维服务公司破产,日本需求预计2018年也会有所萎缩。印度需求会有所增加,但现也在面临贸易战的问题。整体来看2018年的行业需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对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硅片环节的众多公司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