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思考-为什么是多晶硅与电池片?
我认为,这两者的核心逻辑都是属于'替代进口'。
对于多晶硅行业,在2008年以前,我国光伏行业呈现典型的“两头在外”的局面,而上游原材料多晶硅产量较低,占全球多晶硅产量不到10%,2009年后占比持续提升,2016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19.5万吨,占全球比重约50%。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硅片产量90%以上聚集在中国,所以2016年我国多晶硅进口率仍然高达40%以上。
对于电池片环节,行业格局一直比较分散,而其中的企业主要包括的是两类,一类是组件一体化的电池企业,如天合,晶科,晶澳等,而其大部分是自用,而另一类是纯电池片企业,主要以台湾企业居多,如茂迪,新日光,昱晶等,其电池片主要出口给我国的组件企业。
那么为什么通威做出来的多晶硅或者电池片可以替代进口呢?
III.思考-为什么可以代替进口?
我想,最核心的原因是成本优势。
以多晶硅来说,首先这个行业有一个属性是'后发优势',即相同条件下,后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有成本优势,这主要来自于设备降价与技术进步。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看,在2008年左右投资多晶硅所需资本是目前的约10倍。这就导致了过去的产能,在算成本时,折旧上就吃了很大的亏。
另一方面,多晶硅的成本里约40%来自于电力成本,哪里的电便宜,哪里的生产成本就低。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很多多晶硅企业将在新疆建厂(火电便宜),以及为什么之前乐山是多晶硅的一大发源地(水电充沛)。
而基于这两个方面,国内大多企业成本低于海外企业,海外企业多晶硅生产现金成本在7-8万元/吨左右,而国内企业基本都低于海外企业,通威股份多晶硅生产成本都降至6万元/吨以下,能够做到成本领先。
目前,通威计划的多晶硅产量已经达到12万吨(目前产能2万吨,预计投入160亿扩产10万吨),预计完全达产后,其市占率能够达到30%。
电池片环节,之前一直较为分散,而目前通威在整个电池片行业已经有一定的口碑,其转化率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同时,通威的多晶电池生产成本降至1.2元/W以下,其中加工成本降至0.3元/W左右,对比台湾电池片企业成本优势明显,而其9.7Gw的产能扩张也将进一步带来规模优势。
IV.估值
对于未来的规划,通威将走'渔光一体',刘汉元算过这么一笔账:
2014年,我国养殖水面高达1.2亿亩,其中池塘达4000万亩,可支撑1200GW-1500GW的光伏电站规模。而通威股份目前已拥有超过15000家下沉到村镇的饲料销售网点,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养殖户超过30万户,涉及水域面积达1000万亩,其中池塘水域面积400万亩左右,可支撑120GW-150GW的光伏电站规模。同样,在渔业养殖一端,目前的趋势是水产品消费量在稳定上升,而通威以水产饲料为切入口,迅速介入水产品养殖销售环节,加之以“通威鱼”为代表的产品质量高,未来在市场中无疑将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目前,通威股份的股价为6.99,对应市值为270亿人民币。下图是分析师给的大致的估算:
这里,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多晶硅这一块,未来可能面临的价格战。因为目前整体产能扩张十分疯狂,并且目前各个企业毛利都比较高,对于未来,是否短期一直能保持30%以上的毛利,这是一个需要斟酌的地方。
如果我们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农业因为其传统的稳定性加龙头效应,每年正常利润在5亿人民币左右,给予20倍的估值,即在100亿的市值,这是比较好预测的一部分。
而对于光伏板块,由于未来价格的波动,我认为短期的盈利并不一定能够预测,尤其是上面我指出的多晶硅板块。而在我看来,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些,多晶硅如果全面达产,即每年12万吨产量,假设多晶硅价格可能在8万/吨(大约在德国瓦克等海外厂的现金成本左右),即对应约100亿收入,净利润在15-20亿是合理的;而电池片环节,如果也全面达产,其约10Gw的产能能够带来约110亿的收入,对应约10亿的纯利。那么光伏板块的纯利在25-30亿,对应20倍的估值,则为500-600亿的估值,而这样的估值预计要在2020年左右能够达到。
总的来看,如果通威股份能够将其目前想做的事情做成,其市值有望达到600亿左右,即距离现在有一倍的空间,而当然,这是建立在其能够完成其所说的规划。
最后,再提我们四川的另一位实业家,东方希望的刘永行,也看上了多晶硅行业,而其实他已经研究这个行业超过10年。目前,东方希望计划在新疆新建12万吨多晶硅产能,而东方希望的成本据传言可以做到4万/吨,与通威最新投产的产能成本相近,这其实意味着多晶硅行业的'替代进口'的不可阻挡之势,也意味着多晶硅行业将会重新洗牌。
原标题:通威股份:饲料大王的光伏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