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系统也是关键一环,系统不仅可以在线接收大量实时数据,更存储了大量的静态数据。作为整个基地的“电子眼”,大数据分析能让发电企业实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电场的发电状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挖掘出更多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让企业对电场的发展有更好的规划。
当然,“最强大脑”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发电,由于光伏项目大都位于采煤沉陷区,地表不稳定,容易出现沉陷,这些变化会对光伏电站的运维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基地地面沉降发展态势,同时也能为后续地表沉陷的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
郭雁珩说:“地基沉降系统就是按固定时间间隔对整个基地的沉降状况进行监测的专业系统,通过68个观测点形成了对整个区域的观测网络,根据统计数据对地基沉降趋势进行判断,并将沉降预测情况告知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目前监测中心的数据传输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卫星信号传输,一种是地面的GPS点对点的传输。就是为了避免单一信号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可以互为补充,实现‘双重保险’。”赵建平对记者说。
新模式促进“发展思维”蜕变
“到底光伏发电设备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哪些项目做得好,哪些项目做得差?要用数据说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在“国家光伏数据监测中心”成果发布会上说。
据了解,随着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逐步解决,光伏发电逐步向中东部转移,但光伏发电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业内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需要一个极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来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估,更需要对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质量、发电数据等运营指标,甚至包括运行效率以及特殊地区的限电等进行考量。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在监测中心光伏发电实证站上,各光伏项目企业所使用的组件和逆变器在这里进行长期户外测试。山西省大同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明生告诉记者,该实证站主要包括并网测试区、逆变器测试区和组件实证测试区,通过检测确保所采用的设备性能与质量达到“领跑者”技术指标要求。
对此,郭雁珩评价说:“在新的‘互联网+’模式之下,光伏电站的投资和运营大多是数据贯通式的,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都是通过数据分析,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很多弊端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投融资为例,监测中心通过对基地内光伏项目长期监测,形成海量数据,并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报告,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在同类项目的投融资决策中规避风险。
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充分认可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相关支持政策的引导之下,按照新的投融资方式积极谋求进驻光伏产业。大同光伏发电监测服务中心提供的长期、可靠的数据信息,成为连接光伏发电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重要纽带。
郭雁珩表示,通过光伏项目运维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光伏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实现对光伏关键设备质量的有效监管和评估,督促企业持续改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带动整个光伏产业技术升级等,都有很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基于此,大同光伏领跑者基地作为全国首个整体信息化管理的示范基地,未来其成功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光伏发电产业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