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孤儿电站
“过去屋顶一年的租金4-5元/平方米,去年光伏企业‘抢屋顶’,租金竟达到8-10元/平方米,有些疯狂。”
不少屋顶闲置的业主听说屋顶有用途,便坐地起价。不断攀升的开发成本,让光伏企业有些为难。
或许非光伏领域的人士会不解,为何要抢屋顶?其实,只要了解国家为何鼓励分布式光伏,疑问便可迎刃而解。
所谓分布式光伏,是指将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在家庭住宅或工商业建筑屋顶及院落内,以业主“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运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解决了光伏发电的消纳问题,也可避免大型地面电站“弃光限电”的现象。
国务院2013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归根结底,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是光伏企业“抢屋顶”的重要原因。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到2020年,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达到 6000 万千瓦,光伏电站达到4500 万千瓦。
此外,国家发改委还下发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下调,但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不作调整,仍为0.42元。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红炜告诉《经济》记者,这也是光伏企业纷纷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布局的一个原因。
追溯到三四年前,在北京市房山区做分布式光伏的企业不超过两家。当时分布式光伏市场推广艰难,甚至很多人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光伏发电混为一谈。首信阳光新能源房山体验馆副馆长刘红娟告诉《经济》记者:“不少老百姓看重国家补贴,对户用光伏越来越认可,光去年一年在房山区就安装了500多户分布式光伏电站,安装量达660KW。”市场虽然向好,但随之而来的是近20家竞争者涌入房山市场。
房山区只是一个缩影。红炜对《经济》记者表示,目前国内5000多家光伏企业如大兵压境一般,纷纷瞄准了分布式光伏市场。
“尽管分布式光伏的市场空间巨大,但不少企业的涌入,不免有些慌不择路。”北京首信阳光新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道伟告诉《经济》记者,一个行业的成熟总要付出一些代价,光伏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在加速。
市场呈现“双转移”
抢屋顶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光伏市场结构的变化。
目前光伏市场结构呈现“双转移”态势。一是从西北部向中部地区转移,二是由地面电站转向分布式。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6年中国光伏电站共装机34.54GW,其中地面电站30.3GW,分布式电站4.24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比2015年增长20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指出,分布式光伏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增长,也出现了“全国抢屋顶”的景象。
“这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告诉《经济》记者,过去由于地面电站的开发相对容易,装机容量较大,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地面电站。所以,我国光伏电站装机一直以地面集中电站为主。尽管目前国家政策并没有明确限制,但地面集中电站面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用地成本升高、补贴不到位等。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选择性地转移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面集中电站主导地位的根本丧失。
时璟丽指出,从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无论光伏成本高低,分布式光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截至2016年底,国内分布式光伏仅占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的13.3%。由此可见,即便是政策驱动,短期内分布式光伏的装机量也难敌地面集中电站。“毕竟屋顶单个系统装机量有限,很难达到去年地面电站34.54GW的规模。”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分布式光伏的还应谨慎布局,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一味地跑马圈地。
工商业屋顶成香饽饽
据相关报道,北京清洁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为京东在800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屋顶建设800M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早在2013年,汉能就为北京宜家商场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板,年均碳排量将减少约426吨。此举也让宜家成为国内较早使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的标杆企业。
上述均为工商业光伏屋顶发电的案例。工商业屋顶面积大,屋顶平坦,用电量大,用电价格高,故而装机容量大,发电量也大。它是继地面集中电站之后,被很多光伏企业追逐的目标。无论是光伏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商,都想在这一市场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