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将成为重要控制指标
记者:《规划》提出如“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等目标。这些目标的完成预期如何?
李俊峰:国家设置一些导向性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些指标要逐步体现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以给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那就是国家的标准是不断进步的。清洁化,不光是清洁,还要更清洁。当然,现在煤电在清洁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过仍然有不断进步的空间。比如,在低碳方面做得还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碳排放将成为电力行业一个很重要的控制指标。《规划》中提出了煤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至865克/千瓦时的目标。此外,《“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里也提到,到2020年,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这意味着我国一大部分发电企业的煤电比例不能超过50%,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总体来看,五大发电集团由于近年来已经在大力布局可再生能源,要完成这个任务基本没有太大难度,但一些地方电力公司可能就压力比较大。如果完不成,到时候就要通过购买碳指标、参与碳交易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电能替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记者:《规划》重点提到,到202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要提升至27%。这是不是明确了电能替代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重要地位?
李俊峰:这只是其中较为浅显的作用之一。一方面,燃烧煤炭、石油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尤其散煤燃烧危害更大。每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火电燃煤排放的5~10倍,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高达50%左右。另一方面,天然气虽然较煤炭而言更为清洁,但它在利用过程中也会释放一部分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也是形成灰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的利用,对防治大气污染确实大有裨益。
另外,电能替代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终端比重的问题,更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从发达国家的终端用能来看,电能的占比也非常高。我国要进入现代化社会,能源系统、用能方式也要和发达国家接近。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是解决用电问题,现在电力已经做到了宽裕,这个时候提出大规模的电能替代也具备现实基础。
记者:《规划》的亮点是对电力体制改革作出了安排。例如2018年底前,启动现货交易试点;2020年全面启动现货市场等。你对电力体制改革有何评价?
李俊峰: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基础条件,但小范围的改革力度毕竟有限,作用也有限。下一步必须打破各区域画地为牢的局面,改变区域自给的供销模式,树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大市场,才能真正显现出市场化的魅力来。
来源:中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