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季度为7.14GW的数据来估算,即便二季度只维持这一规模,前两个季度的规模也将超过14GW,距离年度18GW的规模也只剩4个GW,且是在未严格区别普通项目和“领跑者”项目的基础上。
而根据能源局编制的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2016年下达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1810万千瓦。其中,普通光伏电站项目1260万千瓦,光伏领跑技术基地规模550万千瓦。
不过,即便是年度规模全部用尽,也无需担心,还是有可以做文章的地方,那就是诸如利用固定建筑物屋顶、墙面及附属场所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全部自发自用的地面光伏电站这些不限制建设规模的项目。
在下发的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方案中,国家能源局已经明确,利用固定建筑物屋顶、墙面及附属场所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全部自发自用的地面光伏电站项目,不限制建设规模,各地区能源主管部门随时受理此类项目的备案,电网企业及时办理并网手续,项目建成后即纳入补贴范围。
截至时间网开一面?
按照惯例,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仅仅取得备案,还不足以被认定为可以享受当年电价补贴标准,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网发电。
此次酝酿中的征求意见稿也不例外。
按照意见稿中的内容,2017年1月1日以前备案并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2016年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2017年以前备案并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但于2017年6月30日以前仍未投运的,执行2016年上网标杆电价。
对于前一句话如何理解,是显而易见的。但后一句话则有些令人困惑,是否可以理解成,一个在2017年以前完成备案的项目,即便当年的6月30日没有完成并网发电,仍然可以享受2016年的电价标准。如果真是这样,虽然此次电价降幅较大,但在时间上还是给了业界一个较大的缓冲期。
否则,如果类似以往那样次年的6月30日前必须完成并网发电,其中可能就涉及到了更多的人为可以操作的地方。一些活动能力较强的企业,可能会在备案、并网、验收等程序上进行得更顺畅,就可以顺利的享受较高的电价标准;而对于一些在这方面没有太多资源的企业,就有可能出现程序上的卡壳,导致同样是当年备案的项目,但最终却只能享受不一样的电价标准。
这实际上涉及到了政策的透明度问题。尽管,无论是在项目的备案,还是并网、验收等方面,国家能源局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光伏企业在实际中所面对的政策执行的清晰度方面,依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