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与“双反”压力并行
更为利好的消息是,伴随着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呼吁,国外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亦在大幅增加。
诸多国家已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重提升至15%,到2030年提高到20%,德国、日本、美国亦分别计划到2020年将该比重提至到35%、20%、20%。泰国则计划到2021年该比重达到25%。东非和南部非洲,到2030年该比重达到40%。
这对中国企业极具吸引力。但中国面对的光伏产品出口环境并未改善,海外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日趋频繁,海外投资各种政策性壁垒明显增加。
而光伏走出去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尽量打消海外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和产能转移的顾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世江指出,“早期中国光伏产业也是依赖国外的技术、人才发展起来的,这一点现在同样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已投产和在建的电池产能达5200MW,组件产能达5710MW。
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建厂,除了迎合海外市场,产能“走出去”,还要规避“双反”,但普遍“水土不服”。“地点的选择很重要。”协鑫集成执行总裁邹西原称,其中不仅包括政治环境、财政政策和本国汇率的稳定性,还有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对当地风俗的适应等,后两者往往会被国内企业忽视。“国外签合同的习惯和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总拿着国内的一套去国外。”邹西原称。
亚太市场持续走强
然而,上述壁垒并未浇灭中国光伏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热情。晶科能源首席执行官陈康平指出,“行业正面临挑战,但预期在2016年四季度将有所反弹,下半年我们已锁定相当数量的大型订单,预期拉丁美洲、印度和日本市场发展迅速,公司的出货地理分布将更加均衡。”
经过多年经营,正信光电已在印尼、日本、沙特等全球多个新兴市场开发了多座光伏发电项目;其中,仅日本市场开发的电站累计规模已突破500兆瓦。“凭借丰富的光伏制造经验与产品研发能力,公司已在印度市场接触到多家潜在合作伙伴,并计划将自身的制造经验与印度潜在合作伙伴分享,在印度积极建设和提升组件产能。”正信光电董事长王桂奋透露。
“虽然目前我国已在新兴市场建立了一些优势,但光伏产品出口环境仍不稳定,海外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时有发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从长期发展来看,企业单独走出去可能遭遇困难,需要整个行业抱团协作,提高整体应诉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而相对于成熟的欧美市场,新兴市场多为相关产业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拓市场时,更需要因地制宜,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气候特点、政治局势、法律法规,并发展本土团队。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企业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政策差异、应用差异,以及目标客户的购买习惯差异,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对口产品、推广沟通渠道、合作伙伴及合作方式等,“关键还是要看品牌、成本和服务,这才是制胜的王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