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洁净化、高效化。煤电作为整个电力和能源行业的主角之一,要做这样一些方向性的转变和改进。例如,有的电厂供电煤耗在280克/千瓦时左右,低于全国平均10%,所以很有潜力可挖。另外,煤电要主动适应、帮助和促进新能源发展。为风能、太阳能做好调峰服务。换言之,不仅要做能源供给者,还要成为新能源的服务者。
核电要转变计划经济发展方式
记者:当前电力供需宽松,东北也出现了弃核,另外最近连云港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也备受瞩目。在能源新常态中,有无必要快速发展核电?
杜祥琬:现在中国核电的发展速度在变慢。福岛核事故以后,虽然我国启动了核电正常建设,但并未追求高速度,而是追求质量。核电质量,第一就是安全,从中国30多年的运行经验来看,是可以做到的。
我强调一个观点,即核电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核电发展方式是,政府批了项目,企业只管去建设就可以了。而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民众有话语权和知情权,要介入各种重大社会事件,这是社会进步。此时,核电的发展就不能再搞计划经济。
记者:具体如何转变?
杜祥琬:我的建议是,要组成一个重大项目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是国际上的有益经验,也是我国建设大亚湾时的宝贵经验。委员会是一个常设组织,不管是PX项目还是垃圾发电,任何重大项目都可以通过委员会来协调。例如,在建大亚湾核电站时,就有一个安全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构成也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特征,即由政府、企业、公众、专家四个方面构成。
民众的关心是好事,不应将此视为阻力。民众是主人,我们发展核电、循环项目都是为了民众。所以,要成立委员会这样一个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各级的人大、政协,让大家充分交换意见,做深度沟通。要把风险、规避风险措施、收益等内容讲清楚。此类沟通应该在企业准备上项目之初就要开始,不应在企业决策结束后才对外公布。此时,大家起来反对,企业会非常被动。所以,我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以人为本出发,从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出发。
而且法治国家要制度化,没有制度的话,临时上一堂科普课是不够的。科普虽是必要,但简单的科普只把民众当成教育对象。要让民众参与进来,深度沟通,大家理性谋共识,才能科学谋发展。所以中国核电一定要注重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