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速下滑、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能源供给形势迎来新局面,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电力、油气供需形势宽松。面对新形势,我国能源行业将如何应变?具体行业又该如何顺势而为?发展困境又该怎么借机突破?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8月20日在由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承办的“第一届能源新材料与器件学术论坛”上,专访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原主任杜祥琬。
能源行业步入新常态
记者:新常态下能源行业出现了哪些新形势?
杜祥琬:“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能源行业也进入了新常态。
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不应消极看待。此前大家习惯于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国的客观规律。比如,2008年为了保证增长率达到8%,极大提高了投资,刺激了GDP的增长,却偏离了经济的客观规律。因为在经济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潜在增长率”,即全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所能允许的增长率。2008年时,经济已经没有这么高的允许度,刺激政策最终产生了人们不想看到的效果。所以,今年提出要“去产能”和“去库存”。
进入新常态,就是让大家不要再热衷于高速度,而是要追求质量,让经济发展更从容、健康。这是新常态的本质。这就给能源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因为在新常态下,能源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当前能源供给能力也出现了过剩,比如电力,现在仅煤电产能就已超过实际用电需求。
记者:截至7月底,全国6000千瓦级以上火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0.2亿千瓦。
杜祥琬:所以,要让如此大规模的煤电站有饭吃,迫不得已,就只能让大家都降低运行小时数。煤电每年可以达到6000小时,但去年平均只有4300小时,今年则将进一步降至4000小时左右。而利用小时数的降低,会影响机组的发电效率。
在能源供应能力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再着急上太多能源项目,这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大好机遇。此时,能源需求增速不高,完全可以用新能源满足能源需求增量。例如,用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能源增量,用天然气、用电、用生物质来逐步替代污染严重的散烧煤。
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0.5%,能源需求增速为0.9%,今年可能稍微升高,但相对前几年已大幅度降低。所以,新常态为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都提供了很好机遇。
煤电应做新能源服务者
记者:您曾表示,我国能源行业现在处于多元结构阶段。这一阶段中,新能源比重会逐渐提升,传统能源比重则降低。在这一阶段中,煤电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杜祥琬:煤电仍然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供应者。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现在大约只有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另一半直接燃烧,其中包括大约每年8亿吨的散烧煤。现在煤炭界的认识没有异议,即建设煤炭消费总量首先是要减散烧煤,因为散烧煤污染环境。但在停止新增煤电方面,电力行业还未达成共识。
记者:目前仍有观点认为,随着光伏发电、风电的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煤电为其调峰。
杜祥琬:现有煤电规模足以满足调峰需求。在煤电审批权下放后,有的地方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展煤电。再建新煤电的话,运行小时数会更低,进而低效地养活很多煤电企业,这个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不好的。能源一定要重视能效,没有效益的能源不要再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