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示范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出台,助力储能商业化发展
2015年7月22日,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探索建立容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意见》中,储能被多次重点提及,表明了国家对于储能的认可与重视。
俞振华表示,近两年,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装机规模,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一直占据第一的位置,该领域也是国内最有希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领域。“尤其在一些峰谷价差较大的地区,辅以国家和地方的光伏度电补贴政策,有若干项目已经可以预见一定的经济收益,但限于补贴力度刺激不大,市场灵活度不高等原因,致使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过长。”他指出,一旦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该领域就能迅速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起来。可以看到,《意见》出台释放的利好信号,但同时,俞正华也期待未来相关配套补贴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希望尽快实现储能的商业化发展。
电动汽车及基础设施政策频出,带动储能产业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电动汽车相关领域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不再仅仅停留在扶持层面,还引入了行业规范,如《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对技术和企业门槛进行了设定;另一方面,国家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列为重点,将从多方面推进建设,以满足2020年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不仅如此,这一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被提上国家议程,将搭建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这几方面都将推动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更加规范、快速的发展,势必也会带动储能技术的性能突破与成本下降,进而促进储能在各领域的应用”。俞振华表示。
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催生储能应用新模式
虽然“互联网+智慧能源”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建立一个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多类型能源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高度整合的大能源互联系统,已得到多方共识。
从现阶段看,与国家提出的能源消费革命、电力体制改革相结合,分布式能源、微网、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基于数据的能源服务等领域最有可能在近期实现能源与互联网的初步融合。
俞振华强调,在“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框架下,储能不再局限于电力储存技术,储氢、储热、天然气存储等都将纳入进来,未来储能领域有望涌现出更多的应用模式、商业模式,以促进“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
储能市场展望
在预测我国储能行业2016年的发展时,俞振华表示,2016年储能产业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但同时依然面对严峻挑战。
第一,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有好转迹象,电力消费增速回升,但火电的投资拉动带来了能源效率整体下降,新能源并网的挑战也不断加剧,2015年弃风率飙升至15%,甘肃的弃风率甚至高达39%,虽然《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发布,且项目征集工作已经开始,但补贴方案一变再变,仍未获得最终的财政支持。
其次,在电力需求侧补偿政策的四市试点,负荷集成商参与踊跃,但项目接入和补偿力度与市场期望相去甚远,相对于仍在进行的低效电网建设和火电建设,产业发展受挫。
最后,他强调,虽然电力体制改革大幕拉开,电力辅助服务成关注重点,国家出台的细则文件推动了电力改革的市场模式,但真正的市场化进程仍步履维艰。
“尽管政策落地仍不尽人意,但在平价储能峥嵘初现的今天,市场前景已毋庸置疑,技术、应用领域和切入点才是各方主体在2016年关注的焦点”。俞振华表示,2016年,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调频辅助服务,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等依旧是储能在中国最主要的应用。预计到2020年,储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理想情境下,总装机规模将达到24.2吉瓦,常规情景下,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4.5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