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如何诞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关于中国政府在支持光伏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却被曲解了。澳大利亚的技术、美国投资者的追捧、德国的远见以及中国的魄力给予了中国能够在世界太阳能光伏制造领域领先世界的机会和能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马丁·格林教授说道。
隆德大学的ChristianBinz是目前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建议说:“忘掉那些所谓的倾销-补贴-山寨的故事。除去偶然性,不可否认地是光伏行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2005-2010期间光伏制造逐步转移到中国,这是实现大规模、低碳电力供应等需求的一个最快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一发展速度比预期早了很多年。”
另外一个让全球受益的的方面是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逐步替代化石燃料。更令人鼓舞的是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正在成为具有同样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制造地区,并且那里对能源的需求增长也日益迅猛。除了中国,德国通过电价补贴政策,美国投资者为光伏产业制造转移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则主要通过技术支持为中国的光伏发展播下种子。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伟和StevenWhite也是研究光伏产业演变的研究人员。他们认为中澳合资的企业尚德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根源企业(rootfirm),类似于Fairchild在硅谷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2001年尚德成立之前,光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黯淡的。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发展光伏产业所具备的所有资源与机会,中国的光伏产业链是不成熟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光伏产业总生产能量很小,而且从技术层面来讲其产品性能和质量是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的。
在2000年IEA世界能源大会上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光伏总装机容量是少于0.1GW。然而到2007年底中囯市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8GW,远远超过2020年预测容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目标是150GW)。
来自澳大利亚的创业者施正荣博士是尚德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促使中国光伏产业演变的关键人物。施正荣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得到系统培训并取得光伏领域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出资成立的PacificSolar公司担任研究主任,获得了丰富的研发和企业管理经验。
四家领头羊企业
虽然尚德是中国第一家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民营企业,但天合和英利也算是比较早就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企业,阿特斯则略微晚一点。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所有这些企业成立的动机一开始都是源于光伏有利于社会和环境保护。而当时只有尚德能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率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天合是在2004年底开始生产组件,2007年开始生产电池。英利在2003年初开始销售组件,2004年3月开始运行第一条3兆瓦的电池生产线,比尚德晚了18个月,在2006年中其电池生产线全线运行前,英利只能外购电池片生产组件。这些领头羊企业效仿尚德的成功路径迅速在市场上找到商机。中电、林洋和晶澳后来还成为全球前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
关于领头羊在产业发展中的其他角色,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还记录下了施正荣博士在中国本地发展多晶硅、硅锭、硅片、浆料和生产装备供应等供应链国产化过程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尽管尚德2002年的销售都在中国,但施正荣认识到要取得成功,企业必须要参与国际化竞争,通过建立本地产业链降低本制造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