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的电池产品在2002年就获得ISO认证,2003年组件获得IEC61215认证。尚德在2002年底开始在欧洲销售产品,在2003年的销售收入中,19%来自德国,到2004年在德国的销售占到了72%。在2004年的年报中,SolarWorld披露过他们与尚德签订了于2005年一季度贴牌生产组件的合同,合同总额达到1亿欧元。尚德后来的文件披露其实际的贴牌代工金额超过2亿欧元。
基于成本结构的优势,尚德能够帮助SolarWould代工并获取利润,同时SolarWorld将这些代工组件售出后还能盈利。这足以证明中国的的光伏产品质量毫无疑问地达到国际标准。之后尚德又率先在美国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在一次ChristianBinz的采访中,施正荣谈到2004年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建议尚德去美国上市,由此开始了公司管理层收购程序。施正荣成为重组公司的大股东,紧接着该公司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中国的外资企业才能登陆美国股票市场。施正荣选择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这是第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纽交所上市,募集到了3.965亿美金。
其他公司象英利、天合、阿特斯后来也复制了尚德的成功道路,在海外注册公司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所有在澳大利亚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成为了各个公司的高级管理者。这些公司都受益于尚德在本地开发的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引入美国的投资基金,在尚德上市后18个月后,这些公司都纷纷上市。
第二轮行业演变
除了几家领头羊企业,尚德在2003年和2004年在欧洲市场获得的成功也许并没有让其他企业熟知。然而前十的太阳能电池厂的其他三家却都与尚德有些关系,中电和林洋都成立于2004年8月,晶澳成立于2005年5月。继尚德之后另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池生产线于2005年6月在中电光伏开始投入使用。
最初加入尚德的杨怀进和Ted离开了尚德,后来他们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另外二位研究员赵建华和王爱华一起共同成立了中电,共同拥有中电前身南京光伏49%的股份。
中电生产线建成以后,TedSzpitalak和杨怀进又联合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另外两位博士BruceBeilby和戴锡民于2005年5月帮晶澳建成第一条生产线,晶澳是与晶龙集团合资的公司,45%的出资来自澳大利亚,2006年4月开始对外销售电池片,差不多时间段,英利也开始了全面生产。杨怀进和戴锡民分别成为了晶澳的CEO和CTO。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