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绿能宝在做什么?
7月5日,SPI绿能宝与著名的私募股权金沙江资本签署5亿美元可转债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绿能宝集团还计划与金沙江资本旗下投资的公司——波士顿动力电池公司达成战略收购协议。这是SPI绿能宝在美转板上市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
从上线绿能宝布局互联网+金融+光伏,到收购全球领先的储能科技公司ZBB,从上线易卡充电桩业务、推出绿电通,到战略投资叮叮宜维租车等,从收购海外太阳能系统分销及服务商到最近战略收购波士顿电池,绿能宝近年来的系列动作有些眼花缭乱。或许SPI绿能宝集团董事长兼CEO彭小峰更能说的明白。日前,彭小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打造太阳能的生态链的闭环建设。
大力布局储能市场
位于北京长安街边的一处酒店,彭小峰准时来到采访地,见记者们还没有到齐,他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一个越洋电话的谈判。历经两次失败而东山再起的彭小峰,曾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日行千里都不够。”
彭小峰再创业的地方,依然是他熟悉的太阳能领域,这次与金沙江资本的合作亦如此。据悉,这次与金沙江签署5亿美元可转债,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的布局以及将来的收购计划,“选择波士顿电池主要在于这是一家技术趋动的公司,细节还在谈判中。”
彭小峰对记者表示,SPI通过对储能的布局,希望将太阳能储存起来,“要不断降低太阳能成本,储能是重要方面”。在他看来,这不是一种空想,而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现在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用上了储能,德国的家用电因为储能,大大降低成本,未来在中国也会实现,我们现在所有的布局都是为了建立发、储、用的生态体系,将SPI打造成清洁能源的发、储、用的闭环。”
事实上,早在去年,SPI绿能宝就开始布局储能,去年绿能宝收购全球领先的能源管理系统供应商ZBB,ZBB的尖端储能技术被视作全球光伏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彭小峰透露,正是基于储能技术,现在美国夏威夷等岛屿上是用他们的设备,“我们目前在国内已建立了示范项目,储能寿命达到20年,这与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 25年寿命比较匹配。”
互联网金融紧跟步伐
目前,绿能宝正推进绿色能源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绿色技术服务平台(海外开发与建设、新维电力、新维智能、绿能宝创客平台); 绿色金融平台:绿能宝;绿色售电平台:绿电通;绿色电商平台:绿能桃。
这四大平台,为满足绿色能源应用的各个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提供金融、技术、网络销售等服务,四个平台各自独立运作又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有机连接。“我们所作的每块都是相互支撑,比如太阳与储能支撑,储能又与充电桩支撑,充电又与电动汽车支撑,电动汽车又与新能源结合,而针对小而散的客户则用电子商务、金融连接起来。”
彭小峰将自己所做的事比喻成新能源领域的Uber,通过互联网+新能源,实现将老百姓与企业的零散资金与闲置的资源用于绿色发电、储电、售电与用电,形成SPI绿能宝的绿色能源生态系统。
“我们每块业务都在推进,这好比一个酒店,他的服务是多方位的,既有餐饮也有娱乐,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同时发力,我们就是要做连接。”彭小峰向记者通俗地解释。
“互联网+金融+新能源”模式
事实上,社会更加熟知的还是其互联网金融平台绿能宝。2015年,绿能宝上线,一年内就获得20多亿交易,但P2P跑路的传闻也让投资者担心其安全问题。
彭小峰多次公开解释,他们与P2P最大的不同在于绿能宝是做实物融资租赁,这个实物可能是光伏发电电池板、充电桩,然后委托绿能宝租赁给需要建设一个光伏发电站或充电站的业主去建设或运营。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但是光伏发电在前期建设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这正是绿能宝的切入口。
记者了解到,绿能宝通过“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的模式,围绕太阳能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而金融则是其中重要环节,等于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了投资人与光伏发电业主投融资的桥梁。
其中,投资者承担出租人的角色,将购买的绿能宝产品委托绿能宝租赁给电站项目方使用,电站项目方则按月向投资者支付租金(由绿能宝代发)。并且,绿能宝主要是建设期融资,按彭小峰的说法,“分布式光伏最难解决的是0到1的问题,即建设期的融资比较难,这与互联网金融短期融资匹配,如果建好后项目有收益率了,就有金融机构来了”。
彭小峰称:“去年,我们从江西到安徽,再到西北宁夏,扶贫项目从农村到城市,为中国的分布式发电的建设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投资者的资金。中国的太阳能要发展起来还是要靠分布式光伏,现在不仅缺资金,还有服务,我们的服务能力和网点还跟不上。”
他还透露,目前针对光伏产业的绿色金融服务,不会仅限于融资租赁,还在考虑其他形式。“现在电动汽车业务有,未来我们会开发汽车融资租赁,我们的业务到哪绿色金融服务将到哪,从生产到消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建立场景金融服务。”
此外,针对外界对其公司亏损的质疑,彭小峰并不回避,他表示除了公司上市大量员工期权激励、上市费用和项目拨备等原因,“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大,销售收入每年翻番,公司不久就会进入盈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