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特斯拉依新闻不断,从Model 3发布到取得惊人订单,再到最近向SolarCity发出收购要约。然而和以前不同,华尔街这次并没有对钢铁侠Elon Musk的行为买单,消息传出当天,特斯拉市值缩水8%,后续又有所扩大,相当于损失了整整一个SolarCity还要多。
市场反应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两家靠烧钱续命的公司,又没有直接的业务联系,这样的收购,能够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呢?
首先,SolarCity虽然名为阳光城,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它的业务主要是帮助客户设计、采购并安装全套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所以SolarCity实际上更近似于一个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企业。特斯拉收购SolarCity无助于获取什么新的核心技术,也不会影响鸡肋的Power Wall的销量。也正是基于此,分析师称:虽然推荐消费者们继续购买特斯拉汽车,但是必须毫不犹豫的将手中的特斯拉股票抛出。
此外,更加费解的一点,和国内很多企业通过并购操作卖出旧股不同,此次收购要约并非现金收购,而是股权置换,且溢价相对于SolarCity的收盘价仅有30%左右。若Elon Musk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挽救SolarCity自去年开始跌跌不休的颓势,那么只能说此举不仅代价巨大,而且缺乏底气(什么叫有底气的收购?可参见腾讯收购Supercell)。按照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收购完成,两个公司并不会因此得到一分钱现金,反而净损失了大量市值,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此封口浪尖,如此笔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无利可图的交易,特斯拉葫芦里究竟买的什么药?通过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这一收购案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Musk过于自负,认为资本市场会为一切英雄主义的行为买单,自己则能够达到左右换手,空手套白狼的效果,还不用背负额外的债务。但问题是,一向秉承实用主义精神做事的钢铁侠,真的会这样么?
二,SolarCity的大股东多和Elon Musk沾亲带故,他通过这一收购,或许能够以相对低一些的代价得到SolarCity的更大控制权。
如果事实真的是第一种情况,那么也无需意外,阳光下没有新鲜事,硅谷类似的案例早就屡见不鲜了。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会有趣的多。为什么突然这个时候SolarCity的控制权显得重要起来了呢?关于构建全生态系统的这种说法,勤听路演的朋友应该早就不买账了,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学界、业界关注极多而新闻中总是一带而过的Gigafactory电池工厂。
公众比较熟悉的是,Gigafactory将会完全脱离电网运行,并通过风电和光伏发电自给自足,全部产能投产后,电池售价会降低30%以上(数据来自特斯拉官网)。各路智库的分析认为,如果这样一个超级工厂真能建成,这个数字大致是靠得住的。
然而,目前电池成组后的价格大概在200USD/kWh,若能够实现30%的价格降幅,那么新的成组价格大概会达到150USD/kWh以下。若使用18650封装电池成组,则成本下降的空间会更大。即使按照150美元的价格计算,按照中档车型250km的实用续航计算,电池组的成本将控制在5000美元左右,整车成本有望控制在7000-8000美元左右。而这一价格,正是电动汽车获得价格相对优势的转折点。此后,随着电池生产、回收能力的继续扩大,电池成本有望进一步下跌,电动汽车比汽油车便宜可能会梦想成真。
特斯拉早已不是埋头技术的初创公司了,相信这笔账算得更明白。所以可以断言,目前特斯拉的重中之重,一个是扩大汽车生产产能,保证Model 3能够按时交货,否则日后的游戏真的无法愉快的玩耍;另一个,就是确保Gigafactory项目尽早投产,这一点是特斯拉扭亏为盈,乃至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的关键一步。
既要承诺零排放,又要及时投产,又要确保汽车交付,从以往的效率看来,特斯拉目前的人力资源应该是压力山大了。同时,从目前特斯拉招聘网站上海量的工程师职位也可见一斑。此时控制SolarCity,一个非常可能的原因是Gigafactory到了发电系统设计及验证阶段,需要大量有经验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显然,在这一点上,特斯拉控制或者吞SolarCity能够提供非常直接的帮助。但这同时也意味着,SolarCity需要放弃主营的家庭光伏业务,即放弃短期营业额,如果不给大股东尝些甜头,怎肯牺牲自己的资产轻易就范呢?
综上,笔者私以为,这笔收购案的关键应该是Gigafactory工程,马斯克下的是“一盘大棋”。目前这笔收购案还在等待SolarCity董事会决定,Elon Musk本人及其相关股东均表示不参加投票。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个或许能够带来电动汽车价格转折点的收购案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