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能源互联网未来10年的规划要先重点推行试点示范项目。业内普遍关注如何让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真正落地?事实上,不少人已经“嗅”到在能源互联网推进过程中微电网、区域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先机。那么,对于这些长期从事微电网、区域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实践者而言,能源互联网应如何推进?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普天中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锦成。
可从园区开始启动试点
记者:能源互联网发展会催生哪些业务模式?
杨锦成:能源互联网有三种理念:其一是国家电网的大一统理念,即全球能源互联网,其以特高压为骨干,通过可再生能源远距离输送建立坚强智能电网的模式,这符合国家电网自身利益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其二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在其原有新能源业务基础上实现信息化;其三是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方式,比如发电厂和电网公司,或地方能源企业,或园区企业,基于售电业务模式引入其他业务,通过信息集成耦合、智能控制最终形成多能互补的区域型能源互联网,这也是更多企业关注的。
记者:就现有条件而言,您认为伴随《指导意见》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哪类项目将最先获得发展先机?
杨锦成:园区型能源互联网由于其体量适度、环境改善需求强烈、企业控制能源成本需求迫切等因素推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试点落地的主要形式。
在园区层面,满足用户的冷热电负荷需求很关键。如果电负荷、热负荷比较稳定,且环境约束下需要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分布式能源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当然,也要取决于政策和价格支撑等问题。
其次,园区还有低成本运营的内在需求,也会有边界条件的约束,如环境条件、安全成本等,要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优化系统的能源资源配置,激活电厂、储能等能源资产的能量。
分布式能源业务在两个阶段会有发展空间。其一是前期,它属于技术层面的试探,但是局限性较大,这个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其二是现阶段,在燃气价格下行和电改等政策环境成熟的情况下,在售电业务基础上组建综合能源服务的业务构架,通过多能互补、运营优化和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精细化管理。伴随边界条件更为开放、设备和投资成本下降到可控程度,以及用户的节能环保意识加强和企业的强制性约束指标的落实,分布式能源业务作为区域型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国家推广能源互联网还在于要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统筹平衡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在整个业务链中,各方都要有融合和转变。在园区推广能源互联网试点是有潜在价值的,现在看来也有一些基础的盈利模式,如可在能源服务方面降低成本;提供一些增值业务,如给用户做能耗平台、节能改造及能源托管业务等。一个园区试点成功可以在其他园区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