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2014年阳光电源出货量430MW,2015年翻倍增长至1GW以上,东南亚、北美、欧洲三个市场进展较大,成功突破多个大客户,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算上国内7GW,整体出货量超过8GW。“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第一的企业。”曹仁贤说。
与己为敌
回忆这十九年的创业经历,曹仁贤说:“早知道这么累,当初就选择继续当老师了。”现在公司大部分员工还很少叫他曹总,而是称为“曹老师”。当地一家媒体写过一篇笔者很欣赏的报道《与己为敌》,曹仁贤喜欢和自己较劲,用北京方言可以概括为“拧巴”。
从小系统开始起步,中间最难熬的一段靠UPS业务赚钱,在其中最好的日子把UPS业务又砍掉,专注回到看起来很苦的风能和太阳能逆变器环节。他从来不是躺在国内第一宝座上睡大觉的那种人,而是不断的给自己、给企业“找麻烦”,为行业大声疾呼国家要“依法治能”,为外界对光伏行业的误解和批判气得变成“愤青”怒刷朋友圈。这样的曹仁贤,更加真实。
笔者问他:“这十九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哪些?”本以为他会历数这些年阳光电源取得的成绩,但他却说:“这么多年走过来,我们这么多老朋友、老搭档的企业一个接一个死去,这是我难以接受的。从尚德、到赛维、超日,再到英利的危机。他们都非常努力,这些企业家的为人也非常好,企业也曾经非常健康,但走到今天都撑不住。对此我感到很痛心,到底这是怎么了?”
“这么多年,阳光电源是老牌光伏企业中唯一一个历年都实现盈利的企业。”曹仁贤认为专业化是阳光电源这么多年得以生存发展的唯一法宝。“在行情好的时候,地方政府、资本市场和银行都希望企业快速成长,但如果缺乏好的管理和清晰的定位,再好的机遇也会变成陷阱。我一直在反思,如何保证企业基业长青?下一个出现危机的会不会是阳光电源?”
因此,阳光电源选择走专业化路线,挡住外面各种诱惑,通过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细分市场品牌定位,不盲目求大,不把别人杀死,做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产品、科研和管理。“要长久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能量,聚焦在一个点。我们这19年来就只干一件事情装备制造,将逆变器要尽量做到最好。”
在刚刚内部确认阳光电源登顶的那几天,企业员工为之欢呼的声浪还未散去,曹仁贤在公司管理的方针中又加了四个字:“艰苦奋斗”。
腹背受敌:因地制宜并非防守姿态
过去的一年,光伏逆变器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国内市场只能用惨烈形容。阳光电源有着全球最完整的产品线,这意味着战线不仅较长,跨度也很大。大功率光伏逆变器仍然处于过剩状态,企业为生存时有低于成本价投标之举。曹仁贤慨言道:“去年的仗打的很艰苦。”
“这两年我们腹背受敌。”曹仁贤说:“国内市场价格跳水,国外市场要与其它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激烈竞争。想打赢这场战役,要有强大毅力和强大自信,以强大勇气接受变革,改变自己,奋发图强,把产品做好是核心。”
2014年,阳光电源喊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口号。这八个字初听平淡无奇,但两年的时间过去,行业真的进入细分市场后,光伏企业从全国甚至全球一盘棋,迈向以省级公司为主要业务单位,并针对不同气候地区、不同地形、不同规模的光伏电站选择不同的光伏产品,才发现实在很难找到比这个更加贴切的词。
曹仁贤说“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并不是企业战略上的保守姿态,而是真正为客户服务的务实策略。“山坡电站要针对山坡情况,水面光伏要看水面情况, 荒漠电站一马平川,不同类型的电站如何更经济更可靠?”据他介绍,阳光电源目前从集中电站到户用以及扶贫项目共开发了20多款产品,基本满足客户所有需要。
阳光电源对产品的改进并不全部局限于效率、寿命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应用细节。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广东分布式论坛上,阳光电源市场总监张彦虎博士从逆变器角度,针对分布式光伏市场分享了该公司的几项“黑科技”,包括专为分布式应用而开发的智能无功控制器;应对高湿环境创新的逆变器集成PID防护功能;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电站集中管理平台及预防火灾的直流保护等多项技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