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4年甘肃某地首度采用光伏电站向火电(自备电厂)购买发电上网权的做法以来,这一模式正在被诸多地区复制。甚至,由于僧多粥少的缘故,一些地方已开始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来拍卖这种火电厂让渡出来的发电权。
而当事双方——火电厂和光伏电站,在这一模式下,似乎也都能各得其所。
一方面,由于煤电价格倒挂及电力需求下降,多数火电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发电越多亏损越大。而现在,仅靠出让发电的资格,就能获得比自身发电更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因为严重的限发,西北地区大量光伏电站的弃光率常年居高不下,有的月份甚至已达到了100%。而通过购买火电厂的发电权,尽管损失了脱硫标杆煤上网电价部分,但至少还能收获财政补贴部分,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不过,尽管这看起来是两厢情愿(当然,你也可以不情愿一个试试),或者说是地方为了解决“弃光”问题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之一,但要由本来还需补贴才能生存的清洁能源去“反哺”火电,如此的开历史倒车,竟还如此堂而皇之、如此理直气壮,清洁发展之艰难、“能源革命”之艰难,可见一斑。
光伏发电之所以遭遇如此窘境,除了滞后的能源体制以及客观环境的不足外,产业自身的非理性扩张,恐怕也难辞其咎。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而我们,似乎更擅长好了伤疤忘了痛。
笔者日前在一个小范围的行业形势研讨会上获悉,除个别面临破产边缘的企业外,业内一线大厂几乎均从去年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其中甚至有数家公司拟定了未来三、五年扩产超过10GW的激进战略。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2010年的那一轮产能扩张潮。是年,在行业扩张最火热的8月份,本刊记者走访了江苏、安徽、浙江、河北等地的多家企业,并率先对该轮产能扩张的逻辑提出了严重质疑。当然,毫不意外的是,这种质疑被淹没在了盛况空前的扩张激情中。
但市场的惩罚,却来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更加猛烈和迅速。在紧随而来的2011年,随着大量产能的释放,再加之中欧双反,触发行业市况急转直下,全行业自此进入长达三年多的漫漫“熊”途。其间,跳楼、跑路者成一时大观,萧条惨不忍睹。
看起来,去年以来的这一轮以大厂为主的产能扩张,要比2010年温和得多。但同样的疑问仍在,扩张的理由呢?
除了短期需求较为旺盛外,市场份额正在逐渐向大品牌集中的趋势,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毕竟,二三线企业被挤出去之后的空间,也需要填补。
不过,这是否就构成了可持续扩张的逻辑,恐怕还有待时间进一步验证。
无论宏观的形势还是微观的产业环境,似乎都并没有那么乐观。
首先,就宏观形势而言,有两大趋势会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一是目前所有的电源都处于过剩状态,无论传统能源的火电,还是清洁能源的风电和光伏,概莫能外。二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下滑,能源价格和能源需求已出现双降,这无疑将进一步削弱光伏发电的竞争力。
其次,从微观的行业环境来看,虽然制约光伏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疾——补贴拖欠和限电中,随着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补贴项目目录开始更新,补贴拖欠问题将获得部分解决,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近崩溃边缘的行业流动性危机。但是,限电问题恐怕短期内仍然无解。这种毫无规律也毫无底线的随机性行为,就像一颗颗地雷一样,让投资者防不胜防,也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对这一市场敬而远之。
此前在“夹缝”中机智无比并为光伏发展争取了许多空间的行业主管部门,这次似乎也显得有些慌不择路——正在征求意见的“竞价上网”办法,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典型?会不会使得光伏电站市场的投资环境更加恶化?或可拭目以待。
综合来看,光伏产业的未来无疑将非常辉煌,但行业发展很可能呈现“长期增长潜力巨大,短期波动剧烈”的宏观走势。无论是“十三五”150GW的中期规划,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到2050年2700GW装机的远景,的确都值得企业去积极布局。但短期随时有可能遭遇的行业波动,也需小心防范。
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玩家而言,扩还是不扩,其实也不算是个什么问题。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白热化的竞争,只要你能扛得住随时可能到来的剧烈行情波动。当然,你还得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比花钱向火电厂买发电权更奇葩的市场玩法。
既然选择了不尊重市场规律,那就要有接受市场惩罚的心理准备。